编者按: 2009年1月11日,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学界泰斗蔡元培诞辰141周年纪念日。伟大的思想或许都是超前的。2500多年前,老子和孔子的“世界大同”的理想至今指引着我们探索前行,而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不能不提的就是蔡元培先生,他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亦是一笔丰富的遗产,需要后人发扬光大。
说蔡先生是“前不见古人”或许属过誉之词,但从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来看,誉他是“后不见来者”则是实事求是。
蔡先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当然莫过于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在他的眼里,只要有学问,无论是守旧的陈汉章、黄侃,主张清帝复辟的辜鸿铭,参与洪宪闹剧的刘师培,还是主张新学、观念激进的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都可招入北大。
他唯才是举,陈独秀既无博士学历,也无任教大学经历,只是区区一中学教员,但蔡先生决定聘请他为北大文科学长;梁漱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蔡先生读了其文,便决意聘来北大教印度哲学。而今天的中国大学,动不动就打出“高薪”、“全球纳贤”的招牌,可惜真正看重的却是学历、资历,“国际一流大学”非博士一概不予考虑,惟有高官、明星、富贾才有被破格聘用之可能。
此外,为了反抗当局对大学的粗暴干涉,蔡先生曾数次辞职。此等风范,今日何处可觅,现今中国高校还有几位校长敢自诩与比肩?
蔡先生仙逝后,教育部在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周恩来送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先生所处之时代堪称乱世,办学条件比今日要差得多,犹能如此坚持原则,今人在酒足饭饱之余,固当汗颜矣!试想以今日之物资富足、社会稳定,再加上蔡氏之办学意志、自由精神,则中国教育何愁不能更加辉煌!中国之学术何愁不能更加灿烂!
几千年前中国出了个孔子,可是,几千年来孔子最大的不幸就是他成为了偶像,被无数中国人顶礼膜拜而无人超越。近代,中国的教育终于又有了蔡元培,但今天我们是否也只能继续把蔡元培放在纸张上去研究、放在图书馆里去珍藏,是否只能在他的故居徒兴高山仰止之情?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那么,一个有了伟人而只知道顶礼膜拜却不敢再去超越他的民族是不是更令人忧伤呢?
今天,我们纪念蔡先生,决不能只是在茶余饭后发一发“思古之幽情”,而应该切实借鉴学习蔡先生的精神品质,务必做到“后有来者”;蔡元培故居纪念馆,也不应该仅仅是供后人凭吊乃至游乐之场所,而应该是一块弘扬蔡氏精神、激发更多“后来者”的基地。
相关资料:
蔡元培,近代著名教育家。1868年1月11日诞生在浙江绍兴。商人家庭出身。1892年为翰林,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后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与章炳麟等发起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提倡民权,鼓吹革命。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提出修改学制,男女同校、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李大钊等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行教授治校。1927年,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九一八”事变后,倡导抗日。1932年与宋庆龄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组织爱国民主抗日运动。抗战爆发后,主张对日抗战,支持国共合作。上海沦陷后,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病逝。
(责编: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