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记者采访途中发现市区城西霞西桥下居然晾晒着不少衣服,还人为开出了几块菜地;往桥洞里走,里面有一大片空地,居然搭建了不少房子。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来到这个桥洞,遇上了几位桥洞“居民”,攀谈中,他们告诉记者,桥下的房子是河道和绿化管理部门建造的。他们已在这里住了些年头,还准备继续在这里“养老”。
桥洞“常住居民”有3位,邬师傅夫妇和谢师傅,他们都是湖南邵阳人,从同一个村子出来的。也时常有“邻居”来串门,昨天就有一位,是一名来自江苏的妇女。她和丈夫给附近一家公司开挖掘船,平时住在船上。昨天她丈夫开工去了,她就跑到这里来跟邬师傅他们唠家常。她说,夏天在这桥洞里生活挺舒服的,冬天太潮湿,住着不舒服。因为冷雨天湿气重,昨天下午,他们生了一堆火,4个人都围着火堆取暖。
老邬师傅是桥洞的最早居民,桥建好的时候就开始住在这里,一住就是七八年。他的工作是清理河道垃圾,干这活已经有些年头了。邬师傅话不多,他说,建桥之前,这里是个小码头,他在码头上有个住处。建桥时住处被拆掉了,他在船上生活了些日子。桥建成后,河道管理部门又给他在桥洞下搭了间房子让他安身。
老谢师傅右手有三根手指齐根断了。记者问他是怎么落下残疾的。他说,是个教训。记者听不懂他浓重的湖南话。邬师傅的老伴解释,那是在老家收割稻谷时,被打稻机绞断的。谢师傅阅历丰富,乐观而健谈。他看摄影记者背着个“大炮”,就问:“你们是记者?来,给我们照几张。”他管邬师傅夫妇叫老哥老嫂,他给记者介绍,他们是自己儿子的干爸干妈。
谢师傅的儿子在柯桥上班,他跟着儿子到了绍兴。在老家还有一个老伴,她不愿来绍兴,他也就随她了。因为老哥老嫂住在这里,他来绍兴后跟他们住到了一起,已有三四个年头了。现在儿子随公司去了湖州,一个多月前还给他添了个小孙子。他本想搬到湖州去和儿孙团聚,但是他好喝酒,烟抽得凶,这两个嗜好使他的愿望未能实现。“我亲家母在湖州照顾小孙子,因为我烟瘾大,她都不让我抱小孙子。”谢师傅说,既然不能享天伦之乐,他打算继续在这里“养老”。
起初,当得知谢师傅没有工作,记者对他的收入来源很感兴趣。他其实理解记者的意思,却做了个数钱的手势,说:“收入吗,是不是这个?从中国人民银行来!”记者听得一头雾水。来串门的妇女说,别听谢师傅瞎说,他儿子每月给他七八百元零用钱。除了这项收入,谢师傅靠打鱼搞点零用钱。“驾着小木船,晚上将网撒到河里,第二天收网,能网到10多斤鲫鱼。”谢师傅很得意。这时候邬师傅说话了:“他又说酒话呢。也就能网住几条,有时候一条都没有。”前天,谢师傅网到一条一斤半重的鲫鱼,被他们做下酒菜了。
邬师傅说,这些年,河水从来没有漫过桥下的空地。他们在空地里开出了一些菜地,种些青菜、葱蒜什么的改善生活,还安装了室外天线,房间里能收看电视。除了邬师傅他们住的房子,桥洞下还有五六间简易房,据说是绿化部门搭建的,没有住人。由于没有卫生设施,桥洞的一侧被他们开辟成垃圾塘,倒满了生活垃圾。
(责编: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