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来自全国18家单位的114名科研人员和56名船员参加此次科考。
徐小龙摄
“史诗般的发现之旅”
人类首次在两个特定海域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
17日上午10时,伴随浑厚响亮的汽笛声,征程300多天、航程4.6万多海里的“大洋一号”船,稳稳地停靠在青岛北海分局团岛码头。船下,掌声、鲜花相迎,船上,笑脸、挥手致意……
“大洋一号”本航次总首席科学家陶春辉介绍说,自去年5月22日起航以来,“大洋一号”船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经历7个航段,累计航行4.6万多海里,创下我国大洋科考时间最久、航程最长、成果空前的纪录。
“本次科考开展了深海底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深海海山区、富钴结壳、深海洋盆、多金属结核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特别是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发现了11个海底热液区和4个热液异常区。”在“大洋一号”船上,陶春辉满脸喜悦,他用“史诗般的发现之旅”来形容此次科考。
本航次我国发现的海底热液区,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快速扩张海隆赤道附近和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洋中脊。这也是人类首次在这两个海域发现海底热液活动区。
尤其是非活动热液区的发现表明,我国不仅具备了“大海捞针”式的探测热液活动区的能力,还具备了发现难度更大的非活动热液区的能力。
自1977年人类首次在东太平洋海隆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发现海底热液区,3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在大洋中脊仅发现160多个热液区,而“大洋一号”仅一个航次,在近10个月的时间就发现了11个,加上第19航次在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区发现的海底热液区,目前我国共发现了12个海底热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