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两则消息触动着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张小霞的神经。
一则是国务院召开大学生就业会议,认为目前已经到了大学生就业的攻坚阶段。
另外一则是重庆市今年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选择放弃高考的,多是农村考生。“一些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没后门,考上专科更难找到工作,上大学还不如高中毕业后直接出去打工更划算。”
张小霞从中解读出的信息是:今年就业真难,农村出来的孩子更难。
“在我们西部确实有不少孩子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放弃读书的情况,现在就业确实难,感觉与城市同学比,来自农村的我们更难。”
难以支付的“就业成本”
张小霞来自西北农村,再有两个月,被她称为“人生最黄金的四年”的大学时光就要画上句号。作为人生的一个节点,她丝毫没有感受到喜悦,因为就业的压力让她有些喘不过气。春节后的一段时间,她经常会失眠,“有时早上5点多就睡不着了。”
按照毕业生们往年的经验,春节是应届大学生的就业节点,春节前招聘的单位是“优质企业”,而春节后又有一个“金三银四”之说,如果这两个月再没有着落,剩下的两个月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而随之而来的论文答辩以及毕业准备也将让未就业的她压力倍增。
毕竟,600万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就业市场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海报栏里,一系列辅导毕业生如何就业面试讲座的海报盖在了学术讲座的信息上。在这里,记者遇到了毕业生王加亮。
王加亮来自东北农村,他铁心在北京找工作,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他之所以做这样的决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方便,可以少花点路费。”
为了节省近600元的路费和住宿费,王加亮没能参加江苏一家电视台的最终面试,“拿600元去外地赌一个机会,这对我来说是过于奢侈了。”虽然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帮扶,他顺利地学到了大四,但是家里再也拿不出多余的钱去支付目前过高的求职成本。
他的同学中有些就业费用高达上万元,为了求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很多同学跑遍了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方。“有个同学第一次去上海的银行面试就花了将近5000元钱。由于时间紧,第二次去复试时做了飞机,两趟光交通和住宿费就过万元。购置一副像样的行头也在千元左右,我可办不到。”王加亮说到这里叹了口气。
他的一个老乡通过了国家公务员的合格线,深圳海关那边通知她作为候补过去面试,她犹豫半天还是没过去,她算了下一去一回,将花掉近1000元。由于深圳没有同学和亲戚,她只能选择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