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前一段时间,沪深股市出现了中小市值的题材股大幅上扬,而银行等大盘蓝筹股行情蹒跚的状况,很多人谈到这种局面难以延续,银行等大盘蓝筹股必然会出现补涨。不过也有人提到,如果银行等大盘蓝筹股真的动了起来,恐怕市场上又会出现“二八”现象,也就是其他板块的股票会下跌,从而使得行情的运行呈现“跷跷板”的特点,对后市走势也不一定有利。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市场表现来看,银行等大盘蓝筹股终于等来了发力上涨的机会,而凭借其巨大的权证作用,还将股市也一度推高。不过,此间也同时出现了“跷跷板”现象,虽然从涨跌股票的比例上来说,并没有出现“二八”这样的极端现象,但股指重心有所下移、市场人气开始散淡这种状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出来。看得出,银行等大盘蓝筹股的上扬,与市场运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那么合拍的局面,而这一点,也的确颇遭部分投资者的非议。
其实,这种“跷跷板”现象,在沪深股市历史上曾经反复多次上演。尽管导致其出现的具体背景可能有所不同,但就发生的机理来说,则基本上还是差不多的。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因素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个是不同资金力量的入市时差问题。一般来说,金融银行等大盘蓝筹股的资金,其风险偏好是不高的,它们很难在行情刚启动时就冲锋在前,甚至在大盘已经上涨一段以后,仍然显得犹豫。而偏重于投资中小市值题材股的资金力量,往往比较灵活,对风险的承受度也高,一旦有机会就会快速入市。事实上,在今年前几个月的行情中,之所以中小市值题材股必须活跃,关键的一点是关注这类股票的资金率先行动,而偏好银行等大盘蓝筹股的资金则动作开始得晚。而当后一类股票开始动作时,前一类股票的涨幅已经不小了。这种时差的存在,是导致行情出现“跷跷板”现象的基础。
还有一个是市场客观存在的恐高症问题,自去年11月股市反弹以来,累计涨幅已经不小,也远远超出了诸多分析师当初的预期。虽然表面上看,对后市持乐观态度的人还不少,但是大家也都很清楚,在股市已经有了逾50%以上的上涨之后,已经很难想象短期内还会有很大的冲高动力。这个时候,逢高减持成为部分投资者的心态,而此时如果出现银行等大盘蓝筹股的明显上涨,很自然会引发这部分投资者对后市运行格局的警觉,因此宁愿先退出一部分。这几天,股市上前期涨幅大的股票一度回调明显,其原因也就在此。
最后,增量资金有限也是股市出现“跷跷板”行情的一个原因。就以这段时间的市场格局来说,虽然成交金额也有过再创天量的表现,但就均量来说,并没有大的增加。事实上,时下市场上的增量资金已经不那么多了,有的基金募集了不少钱,但是似乎也不急于入市。不久就将推出的IPO等,也吸引了一大批资金到场外潜伏。这样一来,真正能够大力入市的资金实际上是相对有限的,而当市场主力开始关注于银行等大盘蓝筹股的时候,在其他板块上所能够获得的资金自然也就少了,于是“跷跷板”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了。
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以来股市的总体运行还是较为平和的,个股行情活跃,但也不是像过去那样过于极端。因此,大家担心出现“二八”现象,但实际上即便个股分化,但也没有发展到“二八”这种程度。以“跷跷板”现象而言,主要还是表现在盘中,并不一定显现为大盘蓝筹股与指数的截然背离。这也就是说,如今虽然出现“跷跷板”行情的内在条件依然存在,但是客观上其外在形式也已经有了变化,显得较为温和了。或许,这也就是市场所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吧,对它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如今市场的特点,避免简单地受到过去经验的约束。毕竟,在某种意义上,一段“跷跷板”行情,也可以看作是大盘的一种整理,而这对后市就未必不利了。
(责编;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