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从海外经验看如何提升抗震救灾能力
芦山“4·20”强烈地震引发国际社会关注。这场地震造成的损失让人们经受创痛的同时,再次敲响强化防震减灾措施的警钟。如何构建完善的抗震减灾体系?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灾民损失?灾后重建中如何引导灾民自救和尽快恢复经济发展?新华社驻外记者分别介绍了日本、印度尼西亚、新西兰等国在这方面的举措。
构建防震救灾机制
驻东京分社记者吴谷丰:日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危机管理机制。在中央政府有以首相为首的“中央防灾会议”,成员包括全体内阁成员、公共机构代表和学者,负责制定地震防灾计划及实施方案。在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政府会成立以首相为本部长的“紧急灾害对策本部”,负责指挥救灾工作。
驻惠灵顿分社记者黄兴伟、刘洁秋:新西兰政府设有民防部对各种自然灾害防御实行统一管理。一旦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国家民防总指挥部立即启动。在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后,国家、地区和地方民防总指挥有权指挥警察和消防队救灾,关闭道路和公共场所,调动车辆及征用房屋等。
驻雅加达分社记者周檬:印尼设立了9大领域的应急管理机制,包括灾民饮食、灾区交通、医疗和心理诊疗、灾民安置、灾区安全等。国家抗灾署负责协调各部门参与应急机制,如卫生部负责医疗和心理诊疗等。印尼在很多地区都安装了地震感应器来监测地震的发生。
驻波哥大分社记者侯熙文:哥伦比亚拥有一个“全国防灾赈灾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国家灾害风险管理局领导和协调。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国家灾害风险管理局将根据地质局的震级等报告做出判断,派出小分队第一时间赶往受灾现场。
重视防震救灾教育
驻圣地亚哥分社记者冷彤:智利防震教育普及水平较高。在智利,学校每年定期举办防震演习,帮助孩子们学习躲避、疏散和逃生的知识。无论是私企还是公共机构,每年至少要为所有员工举行一次紧急情况疏散培训。
驻安卡拉分社记者李铭:为预防地震等灾害,土耳其在灾害和紧急事务管理局设有自然灾害教育中心,日常对公众进行避灾教育并培训相关救援人员。该局从今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国民提高应对灾害认识”活动,派出专家对全国范围内的青少年和学生等进行灾害预防和逃生教育。
黄兴伟、刘洁秋:新西兰国家民防部印制了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性质、预防、抵御及如何进行自救、互救等,所有公民人手一套。当地学校会不定期举行防震演习,学生人手一本关于地震应急逃生的手册。
提高建筑抗震标准
驻墨西哥城分社记者陈寅:墨西哥在25年前的9月19日经历了一场8.1级大地震,震后墨西哥政府强制将新修建筑物的抗震级别从原先抗震7.5级提至抗8.5级地震,而民防部门则在每栋公共建筑物的楼梯、电梯处等位置张贴地震疏散须知,并组织不同的机构和部门每年进行地震疏散演习。
黄兴伟、刘洁秋:在新西兰政府大力倡导下,新西兰低层和多层住宅主要采用轻型木结构建筑方式。实践证明,轻型木结构因其自身质量轻、强度高等特性,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生命财产遭受损失。
冷彤:目前智利所有建筑按抗9级地震设计。智利广泛采用“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根据这种设计要求,建筑的主要支撑是钢筋混凝土的立柱,柱子通过钢制的框架加固。智利防震设计的理念不是建造坚不可摧的建筑,而是尽可能缓冲、释放地震能量,并最大限度地保全建筑物。
灾后重建政府主导
吴谷丰:根据受灾情况,日本政府对灾区重建在税收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2011年“3·11”地震后,日本政府认定地震灾区岩手县为“保险、医疗和福利特区”,放宽了在医院配置医生和康复设施方面的限制,以确保灾区的医疗服务;认定宫城县为“促进民间投资特区”,减免当地汽车和电子零部件等行业税收,对遭受海啸灾害的沿岸地区新建工厂的企业5年免税。
黄兴伟、刘洁秋:新西兰建立地震保险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建立多渠道巨灾风险分散体系。该体系由3部分组成,包括地震委员会,保险公司和保险协会,分属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一旦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房屋最高责任限额为10万新西兰元(1新元约合0.84美元)。
李铭:在2011年土耳其凡省地震发生后,土耳其灾害和紧急事务管理局与土耳其住房发展管理局合作,建设永久性住房给予那些失去住宅的地震灾民。对于在地震中房屋倒塌或损毁的居民,土耳其政府给予资金援助。对于地震中受损的农场或小公司,政府提供优惠贷款或推迟他们清偿债务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