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阜阳一辆公交车上一个小男孩因为没给老人让座,便受到老人攻击性的持续训斥,直到被“训”哭。同车乘客很为小男孩鸣不平。
这一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道德冲突事件,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平民阶层的道德现状。
尊老和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日常言行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值得一提的是,事件中的男孩是个小学童,他跟老人一样,同样属于被特殊保护的对象。在这里,尊老和爱幼之间发生矛盾。日常生活中,这种矛盾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妥善处理这个矛盾?笔者认为,处理道德问题,有两大原则需要把握。
一要尊重道德行为的非强制性。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不同,道德规范强调行为的自愿而非强制。公交车上让座取决于乘客自愿,不能强制乘客让座。事件中,公交车上的小男孩因为书包太重没有主动让座,老人是无权强行要求他让座;让座过程中,老人不断训斥小男孩,直至训哭,这既是老人的角色错位,也说明老人对道德的理解发生了偏差。二要理解美德应是温情状态下的人际互动,而非一厢情愿的单向要求。老人对小男孩的指责,显然违背了这一原则要求,因而受到舆论一边倒的批评。
因让座而发生不愉快,事情不大。但这一个案提醒我们,要加强道德宣传与引导,教育孩子尊老与提醒老人爱幼,是一个道德体系的两个方面。目无尊长,不符合中国人的道德传统,而强求于人、为老不尊也有失老年人应有的体面。(宛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