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健康 > 健康饮食 正文
  • 绿豆汤的食用禁忌千万要掌握清楚哦!
    sx.zjol.com.cn  2014年02月18日  绍兴频道

      在今年伊始的时候,绿豆曾经有过一段“身价倍增”的日子,很多人把它当做救命的良药,天天吃个不停。但是,如果从营养学和养生的方法上来看的话,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虽然绿豆的食疗效果很好,但是使用也需要有个“度”,才不会让良药变毒药。

      养生保健中医师受访时指出,虽然本地天气炎热,国人爱喝绿豆汤当作甜品。

      中医认为,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的功效。

      喝绿豆汤能预防中暑,治疗食物中毒等,对热肿、热渴、热痢、痘毒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但有三类人不适合喝,这三类人是:

      1、属寒凉体质的人

      如四肢冰凉乏力、腰腿冷痛、腹泻便稀等。

      吃了绿豆反而会加重症状,甚至引发诸如腹泻(严重的话引起脱水),气血停滞引起的关节肌肉酸痛,胃寒及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喝绿豆汤能预防中暑,治疗食物中毒等,对热肿、热渴、热痢、痘毒等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寒冷体质、虚弱或正服药者,不适合喝。

      2、老、幼及体质虚弱的人

      因为绿豆中蛋白质含量比鸡肉多,大分子蛋白质需要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

      这类人肠胃消化功能较差,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掉绿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导致腹泻;喝冰冻绿豆汤,还容易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

      3、正服用药物者

      吃药的同时就不要吃绿豆了

      绿豆有解毒作用,如果服用的药物中含有有机磷、钙、钾等成分,绿豆会与这些成分结合成沉淀物,从而分解药效,影响治疗。

      不过,服用中药时能否吃绿豆汤就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及所服中药性味而定。

      绿豆本身是一味中药,可消热解毒。

      在服用人参、黄芪、肉桂、附子、丁香、高良姜等温补类药物及桂枝、干姜、细辛等温经散寒类中药时,未经医师许可,不要擅自服用绿豆,以免降低药效,影响治疗效果。在服用黄芩、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石膏等清热类中药时,可与绿豆同服,有助疗效。

      在服用药物的患者,可以喝甘蔗水、吃西瓜、薏米粥。

      绿豆不宜煮烂

      绿豆作为清热解毒药用时,不宜煮至熟透,把绿豆打碎加开水冲服便可。

      倘若煮得过烂,有机酸和维生素会遭到破坏,降低清热解毒功效。

      脾胃虚弱的人不一定要喝绿豆汤,可以选择另一种吃法,也就是吃绿豆粥。

      做法是将大米或小米和绿豆同时下锅加水熬煮成粥,因为大米或小米会对脾胃起到滋补作用。

      另一方面,米粥可滋补元气,有止泻功效,生津液,畅胃气,还可预防绿豆过寒导致的腹泻。

      有关绿豆疑问

      1)绿豆性寒,女性月经来潮,是否最好不要喝绿豆汤?

      可以适量喝,但不要喝冷的绿豆汤。因为过寒的食品会引起气血淤滞,造成腹部不适及痛经,不利于妇科保健。绿豆汤喝温热的最好,也可防胃胀。

      2)绿豆性寒,是否对男性的精子生长无益处?男性吃了绿豆后,会减性欲吗?

      绿豆不同于黄豆含有的大豆黄酮,与性别没有多大关联。由于绿豆没有补肾方面的功效,因此目前尚未有减少性欲这方面的研究报告。有些报道还把绿豆列为有利于提高精子质量的食物,主要是针对阴虚阳亢的男患者而论,目前还没有具体研究结果。

      3)绿豆汤可以天天喝吗?幼儿也可以跟着经常喝吗?

      适当喝没问题。一般成人一周喝2至3次,每次一碗即可。

      幼儿则要具体依照体质而定,最好先咨询一下医师。

      一般来说,小孩2至3岁开始吃粥时,可适量加点绿豆。6岁过后,才可饮用成人量。

      4)有些女性瘦身,不吃饭就喝绿豆汤,这种方法可取吗?喝多了会出现什么问题?

      女性瘦身多喝绿豆汤,主要是取绿豆的利水消肿的作用及其低能量值,要具体看体质和经期而定。

      过量喝绿豆汤可出现白带、腹胀、痛经等妇科症状。

      一般人过量喝绿豆汤,可出现胃寒腹泻等肠胃疾病。

      肠胃胀风、脾胃虚弱、泻泄、肾虚腰疼和体虚寒者及痛风患者忌食。

     
    7.6K
      来源: 食品中国  作者:  编辑: 筱应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网站制作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