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健康 > 焦点关注 正文
  • 网传拍爆“小强”会感染寄生虫?不必担忧
    sx.zjol.com.cn  2014年07月15日  绍兴频道

      打开柜门,“嗖”一个黑影,妈呀!是小强!连鸡皮疙瘩都起了,跳着脚,左看右看,完了,两手空空没杀虫剂没武器,再看小强,动作麻溜迅速,眼见就要钻到哪个窟窿里了,怎么办?说时迟那时快,操起脚上的拖鞋,“啪”一下!看到变成肉酱的小强,那个解气!

      这一幕,想必众多读者都切身体会过吧,黑黑的颜色,丑陋的身体,尤其还能飞起来的蟑螂,令人毛骨悚然,咬牙切齿。只有拖鞋那重重的一拍,似乎才能宣泄对它的那股怨恨。

      可是啊,最近微信朋友圈、网络上却转发着这么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赫然写着:“切勿用拖鞋打爆蟑螂。”

      文章里的解释是,用拖鞋打爆蟑螂,蟑螂体内的筒线虫会到处乱窜,导致人感染,最后寄生在人体舌头、牙床、食道等器官,引发疾病。

      看完这篇文章,小记的鸡皮疙瘩又起了。

      拖鞋打蟑螂错了吗?

      后果真的这么严重?

      昨天,就这篇文章,钱江晚报记者特地请教了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寄生虫的许英蕾老师、专门研究城市昆虫的浙大教授莫建初,以及下城区爱卫办主任寿冀兰。

      答案是:原文有部分地方没有错,蟑螂确实是筒线虫的中间宿主,筒线虫确实会感染人体,但文中结论过于夸大其词,现实情况中拍爆蟑螂没有那么恐怖。研究城市昆虫的浙大教授平时在家也会用拖鞋打蟑螂的。

      拖鞋拍爆蟑螂,人会感染筒线虫?

      专家说:除非你拍爆后把它生吞了

      网络传言:

      蟑螂是筒线虫的中间宿主,蟑螂吃下寄生虫卵后,孵化的幼虫就在体腔内大量繁殖。

      把蟑螂打得稀烂后,其内的筒线虫就会趁机外窜,污染居家环境、餐具及食物,进而导致人类的感染。筒线虫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舌头、牙床、气管及食道等口腔周围组织及器官,不仅牙床会溃烂穿孔,舌头可能被钻来钻去的成虫搞得不成舌形。

      专家解答:

      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寄生虫的许英蕾老师说:有这种感染可能,但及时做好清洁,感染几率其实很低。

      许英蕾老师解释说:回答这个问题前,得先介绍介绍筒线虫。筒线虫是一种寄生虫,一般寄生于鸟和哺乳动物的消化道中。比如人类的咽喉、食道、舌头下面、牙龈等部位。寄生在人体身上的筒线虫会造成人体局部性机械性的损伤,比如咽喉部鼓起一个鼓包,影响吞咽等等。但是这种寄生虫在人体内不会寄生太多,一般1~10条。

      顾名思义,筒线虫是线形的,寄生在人体内的筒线虫还有个名字叫“美丽筒线虫”。从人体获得的虫体,一般雌虫比雄虫长,短的2~3厘米,长的10多厘米,宽一般不到1毫米。寄生在老鼠喉部的筒线虫还会引起癌变,但寄生在人体咽喉部的筒线虫是否与食道癌有直接关系,目前还没有明显证据支撑。

      蟑螂、蝗虫、甲虫等都是筒线虫的中间宿主。所谓中间宿主的意思是,蟑螂吞食了筒线虫的虫卵,筒线虫从卵变成感染性幼虫的这个阶段是在蟑螂体内完成的。蟑螂死后,它体内的筒线虫就会散发出来,周围环境就可能受到污染。筒线虫病其实是一种散发性的寄生虫病,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有。

      明白了筒线虫,再来说说拖鞋拍爆蟑螂感染筒线虫的几率,其实这个几率是很低的。

      首先,你拍爆的蟑螂体内,不一定就有筒线虫。

      再次,拍爆了蟑螂之后,你会放任不管么?肯定是拿纸巾或者其他东西把它包一包扔了吧,地上和拖鞋底部肯定会顺手擦一擦的吧,有些有洁癖的恐怕连手都要洗上两三次吧。所以即使拍爆了蟑螂,但只要及时做好清洁,感染的几率是很低的。除非,你拍爆了蟑螂把它生吞了,或者接触了它的尸体忘了洗手就吃东西。

      现有的一些人类感染筒线虫的病例,都与卫生条件和饮食、饮水习惯有关。比如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性幼虫的昆虫宿主或生水。例如山东有些地区曾因烤吃或炒吃蝗虫、蟑螂等昆虫而感染。山西有些地区儿童喜欢烧食屎甲虫。所以,拍爆蟑螂并没有那么恐怖。

      专门研究城市昆虫的浙大教授莫建初说得更直接:遇上单只蟑螂?直接用拖鞋拍呀!

      拍爆蟑螂会感染筒线虫?我就是用拖鞋拍的呀!寄生虫进入人体是需要通过一定途径的,比如通过口腔或者伤口。你碰过蟑螂尸体的手又不会直接抓东西吃,感染几率太小了!

      

     [1] [2] 下一页

     
    7.6K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编辑: 筱应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网站制作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