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有商家来讲,互联网已如阳光空气无所不在亦无法回避。”新华保险董事长康典在该公司2014年年报中坦言,在中国,当几家著名的互联网企业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毫不客气地跨入金融业、向传统金融步步紧逼之时,如何应对这些“金融业门外的野蛮人”已成为摆在每位传统金融企业高管面前的课题。
事实正是如此,中国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也在年报致辞中提及互联网对保险业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挑战,直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科技发展更加迅猛,在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下,对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几乎所有传统产业带来巨大变革”。
“互联网+”将助力保险业呈现出超乎想象的发展前景,这已在业内达成共识。
互联网成战略之重
谈及互联网保险,不得不提到从几年前开始按照互联网企业来要求自身发展的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平安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7亿,年活跃用户6925万。陆金所、万里通、平安付、平安好房、平安好车、平安金融科技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公司用户总量达9141万,其中持有传统金融产品用户数达3815万,占比41.7%;年活跃用户达2767万。
依托于该公司强大的个人综合金融业务,中国平安2014年互联网金融业务向核心金融业务迁徙用户1142.9万人次,核心金融业务向互联网金融业务迁徙用户1342.6万人次,协同推广效应日益显现。
太平洋保险也在去年从关注客户需求、改善客户界面、提升客户体验出发,打造在线互动平台。2014年,共有8920万用户通过电脑、pad、手机等设备访问公司网站,同比增长220.3%。据悉,该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认出”客户,通过习惯分析,依据客户喜好及浏览行为在线上互动平台呈现产品、服务、营销活动。
在新华年报中,康典透露,新华需要学习互联网公司的思考方式和运作管理模式,把互联网的体验、参与、迭代、分享、数据、移动等理念吸收、容纳到一个不断调整、重组、优化的组织和流程中去,把互动频次低、决策难度大的传统寿险产品营销引入到互联网生态中,推进、落实公司战略构想,实现公司的全新转变。
新渠道增速再放缓
然而,作为保险业“触网”的初级产物,前两年发展迅猛的电销、网销等新兴渠道在去年业绩又如何呢?
年报披露,2014年,中国人寿包括大病保险业务、电销的“其他渠道”共实现保费83.28亿元,同比大幅上升154.2%。平安寿险电销渠道去年实现规模保费93.54亿元,同比增长41.5%,相对于传统渠道保持了高速增长,电销市场份额持续稳居第一。平安产险也在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创新实现保单服务、理赔服务在移动端客户自助办理,引领服务迈入指尖时代。然而,其交叉销售、电话及网络销售渠道的保费为620.53亿元,仅同比增长22.3%,略低于该公司保费的平均增幅。
数据显示,2014年,人保财险继续深化电网销渠道融合,电销、网销等新兴直销渠道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493.97亿元,同比增长20.9%。另悉,去年近25万客户在线全流程购买了太平洋直销车险,电网销车险保费收入在全部车险总保费的占比接近22%。同时,共计6万名电话购买太平洋直销车险的客户追加购买了非车险产品;太平洋直销车险新老客户追加购买寿险电销产品的保费占寿险电销渠道保费的16%;通过对电网销车险客户的引导,超过1000名客户通过网电融合的方式购买了寿险产品,近3000名客户借助线上线下融合通过公司指派的营销员购买了寿险产品。
技术提升运营效率
事实上,互联网等技术创新不仅给客户带来超乎想象的便捷,也为保险公司带来大量时间、费用上的节约。
中国人寿在年报中指出,2014年,其服务和技术创新有序开展,互联网应用不断深入,以网站服务、手机app保单服务应用为核心的e宝账项目上线推广,短期险电子保单全面应用,国寿e家用户达71万人,云助理注册用户达到47万人;智能理赔平台上线,理赔平均处理时效提速8.9%。
中国平安也持续深化IT改革。在移动互联方面,平安推出功能强大的沟通利器“天下通”,围绕员工、客户经理、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工作、金融、社交服务,目前已服务全体平安员工及数以百万计客户,逐渐成长为重要的客户服务渠道;推出互联网世界的连接平台“任意门”,覆盖了“医、食、住、行、玩”的生活应用场景。在云计算方面,平安“开发云”建设已实现超预期的计算能力,传统服务需要1~2天完成机器资源的环境准备,现在提升到15分钟内完成,标准云主机最快不到1分钟。
新华保险则在2014年全面启动实施“一个PAD、两大后援基地、六大平台”的数字化战略。一个PAD,即在销售队伍中推广使用的移动展业工具“E保通”,系统内各渠道队伍共持有逾7.6万台,累计承保113.6万件,保费达52.5亿元。2015年1月份,全系统营销员渠道和服务经营渠道E保通承保率近98%,E保通承保覆盖率提升到77.5%。六大平台,即新核心系统平台、大数据平台、移动平台、支付平台、电商平台和信息互通平台,除新核心系统是一项长期工程外,其他各平台的建设已纷纷“开花结果”。(记者刘小微)
凡注有"浙江在线绍兴"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绍兴"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绍兴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绍兴",并保留"浙江在线绍兴"的电头。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短消息代码证:浙号[2006]00072-B011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之处,请联系管理员。凡标为原创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