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 > 文娱 > 浙线时空 正文
状元王佐家族源流
——《兰亭王氏仁里族谱》序
2015年06月15日 13:49

  杨汛桥王氏——南宋绍兴十八年状元王佐家族,在历史上属山阴望族。其旁系和直系子孙在绍兴各地均有分布。

  因王佐是著名历史人物,各地各支派历代王氏纂修族谱、家谱时总免不了将其载入本支谱牒。由此,涉及王佐的先世脉络不免产生不同的记载,即出现不同的世系支派的连接。

  状元王佐后裔世称本派属琅琊王氏,王佐系书圣王羲之三十一世孙、琅琊王氏四十一世孙,是以太子晋为王氏得姓之祖的“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宗族的第六十四代孙。

  可以印证上述王佐世系的存世文献主要有:

  一、《绍兴县志资料》民国二十一年七月绍兴县修志委员会刊;

  二、《琅琊王氏宗谱》清乾隆四十四年王国栋重修。

  (一)

  民国二十七年七月由王子余主编的《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氏族:“蛏浦王氏”条目载有王佐家族源流。其文云:先世,晋王羲之家越城之蕺山,羲之第五子操之世居会稽;曰兰亭王氏。至五代时居余杭,其后有名晟者迁严州淳安县之清溪,晟长子仁厚,仁厚子贵,由清溪迁钱清东塘,贵生三子:惠、仁、信。惠之后居衢郡。仁生二子:忠、志。忠迁绍兴。志之后仍居钱清。忠生五子:长纲居绍兴,次经、三绅、四俊彦,兄弟相继徙界塘。俊彦字省斋,后又迁山栖新泾村,生六子:长子佐,字敬斋,绍兴十八年状元,官至户工二部尚书;次子公衮,字补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官尚书左司员郎,自山栖迁居越城江桥。兼为公衮曾孙,避元乱由江桥迁蛏浦。

  涉及王佐后裔,《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氏族中还有以下记载:

  “家谱,清咸丰八年裔孙王文贵修,凡六卷称琅琊王氏宗谱。”

  “附记,王佐世居山栖,良弼、良知、良能、良翰、良朋、良辅同避元初之乱居竺里峰,良弼又徙丁墅,又佐四世孙有字爱简者居石里。”

  “仁里王氏……爱简居石里,殆即仁里,音讹。”

  上文出现的地名,如丁墅、竺里峰、石里(一名仁里)等均在今杨汛桥镇境内,而山栖就在今杨汛桥镇域邻近的萧山所前。

  (二)

  清人王国栋所修《琅琊王氏宗谱》,学术界又称《萧山谱》。该谱对于王佐家族的世系源流则有更具体的记载。

  当代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王玉池先生对该谱作过一个颇有见解的评点。他说:“至于《王氏宗谱》之类,传世甚多,可靠程度差别甚大……清人王国栋重修时,所据为明代原本。谱上有晋、唐、宋名人序,说明流传有序。从《宗谱》原文看,王国栋重修时态度十分慎重。他对原谱可疑之处只写明个人看法,‘未敢妄删,故存亡以候考’。可见此谱很大程度上保存了明代以前的面貌。……就笔者所见到的几种《王氏宗谱》而论,此谱和《金庭王氏宗谱》是其中较好的两种。当然,由于年代久远,支派错综,误夺之处在所难免,明显的错误或可疑之处也有发现。”

  在该《琅琊王氏宗谱》中,作为山阴兰亭王氏的杰出人物书圣王羲之及其裔孙王佐等,在浩荡的王氏人物江河中并没有被特别地突出,这正是显示了历史的真实。

  “晋序”中就有文云:“王氏其先本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实王室之贵胄,更历周秦汉魏以来名公钜卿代不乏人……”

  王国栋重修的《琅琊王氏宗谱》共20卷,卷十三为“临沂四房兰亭世系表”,其“短序”云:右军将军逸少为会稽内史,爱会稽山水之胜,遂家于山阴......右军有七子......七子之后散居四方......徙如皋迁睦州,而后有山阴之清江,会稽之蛏浦,以及......山栖、石里诸望皆出于豫章太守操之之后也。

  上文提到的山栖、石里(一名仁里),即为王佐父辈及子裔所居之地。

  在《琅琊王氏宗谱》中,书圣王羲之所处的世系为“通前三十四世”、“琅琊十一世”、“兰亭一世”。状元王佐的世系为“通前六十四世”、“琅琊四十一世”、“兰亭三十一世”。

  (三)

  王佐的先祖自琅琊徙居建康,又由建康等地迁居会稽山阴,后又“因官不返”、“适志不归”,到琅琊三十七世王贵一代复归山阴,后虽代有子孙外迁,但今杨汛桥一支王氏从此繁衍壮大。

  王佐的曾曾祖父王贵,字材柳,号月轩,太学生,官丹阳知县,在北宋宋徽宗时上书论事,以直言罢归山阴,居禹会乡广陵里(今钱清东塘)。

  王贵生王仁、王信,其后繁衍为大家族。王贵次子王信,字公实,徙居广陵樗里,为樗里之祖,其孙王俊义,字尧明,北宋宣和元年(1119),徽宗亲点状元。长子王仁,字公逊;生子王忠,字子良,宋大理寺少卿。王忠生四子:王经、王纲、王绅、王俊彦。王俊彦为石里派祖。

  王俊彦,字应求,号省斋。做官前居山阴禹会乡广陵里,做官后居任上。绍兴五年(1135)中汪应辰榜进士,绍兴十四年(1144),出使与金和谈得成,高宗大加封赏,官至特进(一品官),封会稽县开国公,致仕光禄大夫,开府议同三司,卒后墓在竹林尖下。王俊彦生六子:王佐、王公衮、王公瑾、王公佩、王公玠、王公僎。

  王公衮,字衮臣,绍兴二十四年(1154)张孝祥榜进士,官至直秘阁待制兼两浙提刑,提举常平茶盐事。其后徙居会稽蛏浦,为蛏浦派;王公瑾,字倩臣,早逝;王公佩,字清臣,无传;王公玠,字规臣,承事郎,南康军司理参军,长子达常,居上虞,次子建常,为前梅派;王公僎,字表臣,承奉郎,江西袁州万载县令,为新田派。(王佐、王公衮为原配叶氏所生,余为继室叶氏所生。)

  王俊彦长子王佐,北宋靖康元年(1126)九月生,字宣子,号敬斋。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廷对第一,钦赐状元。官至工、户两部尚书,宝文阁直学士,提举隆兴府万寿宫、凤翔府太平宫。绍熙二年(1191)二月卒,享年六十六岁。卒赠银青光禄大夫,封山阴开国男、太傅、文昌,葬今杨汛桥联社村竹林尖下。王佐以禹会乡广陵里为籍贯。出仕后,王佐居绍兴小江桥北张神殿旁。后人曾在其故里遗址立碑亭,碑曰:“宋大儒徽国文公应制科榜状元王佐故里,绍兴府知府张立。”后称“文庄公祠”,供奉遗像,由石里、蛏浦两族春秋致祭(因蛏浦为王公衮派,与佐同母所生)。

  杨汛桥与萧山所前交界的竹林尖大山及其周边,世称王家大山。上舍状元王俊义(王佐堂叔,为钱清樗里祖),和特进王俊彦墓均在竹林尖下,王佐墓亦建于此,并有王佐忠孝祠。

  石里在王家大山之东。王俊彦在石里建有别墅,颐养天年。王佐以“忠孝”著,亦常长居,承欢膝下。王佐六十二岁时(1187),其生母及次子克常(34岁)先后病亡,这对王佐打击很大,向皇上辞官,居石里侍奉老父。王佐于淳熙二年(1191)卒,其父于次年亡,所以《嘉泰会稽志》记:“王俊彦墓附王佐墓”。

  王佐生二子:履常,克常。长子履常,字大用,居绍兴城,宋封承奉郎,监淮西总领所建康府西酒库,传五世,为贵大房派。次子克常,宋封承奉郎,淳熙十四年(1187)年三十四岁病亡。遗腹子寓,字叔泰,号定斋,经明行修科出生,官至太常宗正少卿,文华阁待制临安府,赐金紫鱼袋,历大中大夫,淳祐五年(1245)卒,年五十八岁。王佐卒,因状元出身,诏封文昌,次年其父又亡,孙子又小,家人不得其暇。待后,寓荫恩为官,在石里建造“文昌阁”及戏台,台址位于现村委处。文昌阁又名魁星阁,旧制“文昌阁”只有状元才有资格封文昌,赐文昌阁,而进士只赐旗杆,封“文魁”。

  寓生二子:琪、琛。长子琪,字德仲,宋嘉定四年(1211)生,恩补将士郎,官至三品,卒年五十三岁,葬竹林尖。次子琛,字国宝,宋宝庆三年(1227)生,荫恩官至朝敬郎,通判平江军事,元至元十七年(1280)卒,葬竹林尖。

  王佐子孙简字辈,人口增多,开始迁徙和分居。琪生二子:易简、夷简。长子易简,宋末,经明行修登进士,授修职郎,生子良耜,良耜子宪恕;徙居萧山所前山栖,为山栖派。次子夷简,淮西总干所督运,生子良臣,徙居绍兴桂桐坊,为绍兴派。琛生五子:爱简、迪简、懋简、性简、敬简。长子爱简,字从要,号治学,分居石里;次子迪简,字迁吉,号葺隐,由上舍登进士,授朝奉郎,秘书省直阁舍人,其妻为度宗皇后妹,生六子,两子出继,余皆不详,只有四子良弼分居丁墅(下岸王);琛四子性简,字道明,入太学授承务郎淮西总干,继迪简三子良朋为嗣,徙居福昌庵;懋简、敬简仍居钱清。

  石里谱称王佐为第一世,至爱简分居石里为第五世,时为宋嘉定间(1208—1225)。爱简生八子:寿本、寿元、寿春、寿南、寿岳、寿禄、寿祉、寿域。其中元、春、祉无传。

  长子寿本,为奉大房,生四子:文元、文亨、文利、文贞。文元举元进士,明初授广东琼州同知,生子卿、相,后无传;文亨生阿肯后无传;文利、文贞均无传。

  四子寿南为奉四房,传二代彦纲,生六子,惠宁、志通传一代,徙龙游樟树潭。余皆无传。

  五子寿岳,传一房至今。

  六子寿禄,生陶捨,其子理公,徙居所前张家坂,又二世德归、原归徙所前三泉王。传至今,张家坂352人,三泉王407人。

  八子寿域,为奉八房,生四子:鹏、鵩、鹍、凫(符)。为杨汛桥王氏主要传承支派。

  其三子鹍,为里王始祖,立祠永安堂,人才辈出。其后王大学,字希曾,号省吾,登明嘉靖癸卯(1544)科秦鸣雷榜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子建中,万历戊戌(1598)科赵秉忠榜进士;其从子建卿,万历癸卯(1603)科武举,甲辰(1604)科杨守勤榜进士。其后失谱,万历至今人物失考。

  其四子凫(符),为中王及里王西沿祖,立祠永锡堂,家谱尚存。至清乾隆,有南康府知府王家谟;民国有烈士王秉璋。今里王、中王、高田王三个自然村,有王姓359户,1357人。

  杨汛桥芝湖村山下王自然村,由中王八十三世孙,王永吉徙居,传至今已有116户,384人。展望坍石下王姓,原由中王秀才来堕民村教书,因与堕民之女相爱,致怀孕,被中王除籍,自称“三槐堂”王氏,传至今为24户,120人。

  杨汛桥联社村下岸王自然村,由迪简之孙良弼分居守茔,传至今已有163户,554人,又传萧山城南沙里吴村凤里王自然村216人。

  杨汛桥王家塔村王姓,原为石里派王佐之弟王公衮迁蛏浦之裔,明天顺(1457)后,西小江无潮汐至,从蛏浦迁来开垦江滩而居,发族繁衍至今,已有170户,497人。同时迁来的尚有萧山衙前的南庄王、东庄王、新发王等王姓。

  至今,杨汛桥王姓共有近千户,约3000人,均属石里派王氏后裔。

  (四)

  国有史,域有志,族有谱。盛世兴文、修志、怀古。时值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时期,兰亭王氏仁里支系族人开展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的第一次修谱。此次修谱,距民国初年的那次修谱为时已有90余年。

  史学家一般以30年为一代计算世系,90余年相当3代人的世系。如果说前一次修谱时今人的祖父辈在族谱上有载,那么这一次修谱,显然父子辈需要续谱,而且家族中的大房很可能已经繁衍出第四代、甚至第五代。

  时当盛世,家族历史文化的有效传承成为可能。

  从山阴王氏不同支派的现存族谱、家谱看,山阴王氏大都属于周灵王太子晋传下的一支,但具体又可以分为由王威传下的“太原派”,和王元传下的“琅琊派”。

  “太原派”与“琅琊派”的后裔,存在被误接世系的情况。本文开头已点到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本族的修谱人有意地将历史名人视作本派祖先,或视作族系先祖;二是以《宗谱》为底本抄录本族先贤时无意地将世系抄错;三是在特聘经营性修谱机构修谱时,所聘修谱机构(如谱局)将他们掌握的该姓氏的远祖世系资料“张冠李戴”。其中,有部分修谱机构为对委托人负责,在对所用世系资料把握不定的情况下,以设立“外纪”、“内纪”的方法,对存疑和自认可靠的资料加以区别。

  此外,“太原派”与“琅琊派”的某些人事要素被混淆,有一个民间认知与学术认知不同的问题。

  以“三槐堂”为例,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结论是:“三槐堂”家族王佑、王旦、王素祖孙辈,是“琅琊派”东晋丞相王导的后裔。因此唯王旦家族的后裔可以自称为“三槐堂”王氏。

  而民间有一种观点则认为:琅琊派与太原派同宗共祖,都是太子晋的后裔,因此琅琊王氏自称为太原王氏未尝不可。一旦以上述观点为前提,那么,琅琊派的“三槐堂”被称为太原“三槐堂”也就“顺理成章”了。在民间,“三槐堂”成了王氏宗族的一个历史文化品牌,成为了任何一个王氏家族都可以装点门面的荣誉称号。

  但是,上述民间观点的不严密性是显而易见的。在由当代有识之士担纲新一轮民间修谱时,一些重大的历史人事问题应当给予尽可能正确的反映。

  兰亭王氏仁里支系的这一次续谱,文献基础颇为扎实。远祖世系(标志人物:太子晋、元、览、羲之、贵、佐、爱简等),其依据是传承有序的《琅琊王氏宗谱》;近祖世系(爱简后裔永安,至生活在民国初年的祖辈),其依据是民国年间续编的《石里王氏族谱》,并以字第排行“……思、其、永、世,承、先、启、继……”为径,延续了家族脉络,弘扬了家族文化。

  《琅琊王氏宗谱/兰亭王氏仁里族谱》的续修出版,是王氏族人重视和谐社会建设、投身先进文化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既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优秀地域文化、民间文化的传承;不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更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

  是以为序。 (徐木兴撰文)

来源: 浙江在线绍兴     作者:     编辑: 筱应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绍兴"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绍兴"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绍兴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绍兴",并保留"浙江在线绍兴"的电头。

看绍兴新闻,关注浙江在线绍兴微信
相关阅读
城市话题
  • “说走就走的旅游”有望成真

    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游呈现激增态势,然而申办出境手续繁琐、出具证明繁多的问题也困扰着众多游客。国务院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