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民政
三味 非遗

如何让养在深闺的馆藏文物“活”起来?文物“省亲”

发布时间:2017-09-20 09:39:24 来源: 绍兴日报 徐霞鸿

  文物的存在形态是静止的,但是文物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好、利用好文物,让文物活起来,把其内在的精神传下去,应是文物当下的使命。

  柯桥区博物馆正在进行的“文物省亲”活动,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种有益尝试。他们在认真梳理博物馆特色藏品资源后,带着藏品回乡,让老百姓亲眼见一见千百年来藏于此的地下“国宝”的真面目。这样的活动,不仅在绍兴地区是首创,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少有听闻。

  原始瓷兽面鼎

  村里来了“国宝”

  “听说我们村里出土的文物今天回娘家了,我想亲眼看一看。”9月15日上午9点多,柯桥区漓渚镇大步村村民、69岁的骆关寿,急冲冲地赶到村委会后面的文化礼堂。他和其他30多位村民一样,此行是直奔“国宝”而来。

  骆关寿的消息很灵通,这一天正是柯桥区博物馆“文物省亲”的日子。他们带来的12件馆藏文物,有7件就是历年来从大步村里出土的。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季承人告诉记者,让这些原本藏在深闺的文物“活”起来,回到它们原来出土的地方,与当地的村民零距离地见面,这是他们从今年6月起推出的一项创举。这次走进漓渚镇大步村的文化礼堂,已经是这项“文物省亲”活动的第二场,第一场在棠棣村。

  有机会与“国宝”面对面,村民的积极性比预想中更高。当记者赶到大步村文化礼堂时,已经有不少村民在了。甚至在讲座期间,依然有人特意赶来。“我刚刚才知道,看到朋友圈在发,就赶过来看看。”一位40多岁的张姓村民就在附近做花木生意,他告诉记者,他知道大步村文物一向很多,但没有亲眼看过,所以不愿意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他一边说着,一边拿着手机,小心翼翼地拍照。“确实很精美!”

  越窑青瓷猪圈

  “我们没敢大规模地发动,我们这个村比较大的,有3500多名村民。如果大家都要来看,文化礼堂估计要挤爆了。同时,也是考虑到文物安全,所以只是进行了小范围的告知,没想到人还是来得挺多的。”大步村刚当选的村委委员、90后小伙张天航告诉记者,与出土文物有关的故事在村里流传挺广的,村民们都有所耳闻,却大多没有亲眼见过。“这样的活动挺有意义的,可以让村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村子的历史文化,增加自豪感。”

  “好像就是那只高的,花纹很漂亮的那只,当时就是在我们村的一家砖瓦厂里出土的。”柯桥区博物馆带来的这些“国宝”就放在文化礼堂的中央,骆关寿边和记者说话,边用手点了点其中一只。“当时,有人无意间挖到这件古货时,想占为己有。后来,因为与文物贩子谈不妥价格,被人举报了。结果,被判了十几年。”

  “是的,我们村里人都知道这件事。”村里的妇女主任张云玉也在一旁佐证。她说,这件事情就发生在她家边上。

  “没错,这是西晋的越窑青瓷堆塑罐,国家二级文物,1993年在漓渚镇大兴村出土的。当时这里还叫大兴村,现在的大步村就是由原来的大兴村和小步村组成的。”柯桥区博物馆顾问、资深文物专家周燕儿担任这次“文物省亲”活动的主讲人,他告诉记者,这件青瓷堆塑罐有两大特点:一是展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和祭祀鬼神的场景。“你看,文物中央的亭台楼阁殿,象征着墓主人生前居住的豪华别墅;周围的羊、狗等动物,是墓主人生前富有的象征;至于那些头戴高冠、凹眼高鼻的北方少数民族(匈奴人)乐伎,有的在弹琴,有的在击鼓,有的在说唱,则是一派祭祀鬼神的场面。古人认为通过祭祀,能够使墓主人的灵魂得到升天,继续享受人世间的美好生活,也能够使子孙后代得到鬼神的护佑。”

  第二,这也是当时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重要实物见证。三国、两晋时期,由于北方地区战乱频繁,而江南一带相对安定,大批北人南迁,绍兴成为当时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随着达官贵人的到来,北方一些吹吹打打、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也纷纷来到这里谋生并安家落户。

  越窑青瓷鸽笼

  文物专家给村民讲故事

  “其实,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作为长期从事考古研究的专家,周燕儿不仅对柯桥区博物馆馆藏的这些宝贝了如指掌,同时他也是这12件“国宝级”文物出土时的直接见证人。

  而为了给村民们讲好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周燕儿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他不仅通过文物精品图文PPT和现场实物结合的方式,还运用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甚至是土语俗语,向村民介绍当地出土文物的发现经过、历史文化内涵和发展演变规律。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90年2月22日,当时的绍兴县解放乡(就是今天的兰亭镇桃源村)村民在附近村子(即当时的漓渚镇中庄村)的坝头山北坡挖鱼塘时,发现了一件宝贝。当时,围观的村民很多,其中有一位村民比较有文保意识,他知道地下挖出来的文物都是归国家所有的,于是打电话给当时的绍兴县文物管理保护所。接到电话后,所里就派我和另外一位考古人员一起去现场查看。”周燕儿介绍的第一件宝贝,就是春秋时期的青铜鸠杖。而他本人,正是发现这件青铜鸠杖的亲历者。

  越窑青瓷堆塑罐

  “我们到了现场后,还发现了许多带有越国文化特征的印纹硬陶罐、坛之类的碎片,碎片上还印着密密麻麻的方格纹、米字纹。当时我们就向村民宣传文物保护法,法律明确规定,地下文物归国家所有,由文物部门收藏保护。村民们也非常通情达理,当即就把这件宝贝交给我们处理了。”周燕儿说,作为考古人员,他们之前也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文物,没办法确定它的名字,就只好根据这件宝贝的质地、形状,在文物收据上写上了“青铜鸟柱、人柱”的字样。带回文物保护所之后,他们又将这件宝贝送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请专家进行鉴定。当时,省文物考古所有位叫牟永抗的专家看了以后,说这叫青铜鸠杖,是研究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1991年和1995年,它先后被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和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确认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那么,这个青铜鸠杖究竟珍贵在哪里呢?周燕儿也一一为村民们讲解。“先说说这只斑鸠鸟,这只斑鸠鸟与我们越国的图腾崇拜是有关系的,图腾就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就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标志是五星红旗一样,2500年以前我们越国人的标志,就是一只鸟或一条蛇。用鸟做图腾,就是希望自己能像鸟一样远走高飞。在青铜鸠杖上放一只斑鸠鸟,就是当时越国鸟图腾的实物印证。还有这个鸠字,与‘九’是相通的,是极高极大的意思,所以青铜鸠杖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在古代,鸠杖也是一种敬老之物。据史书记载,从汉代开始,70岁以上的老人都会颁发一根鸠杖,因为鸠鸟象征着长生,这种向老人赠杖的风俗一直延续到了明清。”

  青铜鸠杖

  漓渚镇曾出土文物200余件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柯桥区博物馆馆长高幸江告诉记者,柯桥区博物馆现有4200余件馆藏文物,基本上是30多年来文物保护管理部门通过考古发掘、零星采集、社会征集以及公安机关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移交等渠道获得的。

  “类别分陶瓷器、玉石器、铜铁器、金银器、书画等多种,尤以印纹硬陶、原始瓷、越窑青瓷器为主。已经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有42件,国家二级珍贵文物有96件,国家三级珍贵文物有223件,共计361件。”据高幸江介绍,漓渚镇属柯桥区地下文物埋藏较丰富的镇(街道)之一。柯桥区博物馆收藏有漓渚镇大步村、中义村、九板桥村、洞桥村等地出土文物200余件,时间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明清时期,属于国家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达23件,其中青铜鸠杖和原始青瓷兽面鼎是柯桥区博物馆镇馆之宝级别的文物。

  对于这一点,漓渚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兼文化站站长吕富君也非常清楚。“我们漓渚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里就是《越绝书》上记载的‘勾践种兰渚山’之处。兰渚山的南面是兰亭,北面就是这里。漓渚这个镇名,在1916年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我们现在的这个大步村,边上就有一座挺尸山,是汉魏六朝文化遗址。还有一个屃石湖,湖边有一个墓葬群,叫廿四堆,南宋时皇室子孙死后葬在宋六陵,那些妃嫔、宫女死后就葬在那里。这背后的山叫螭山,螭就是一种龙,与皇族文化是分不开的。所以,这一带地下文物比较丰富。大步村的背后,就是一个越国贵族墓葬群。这样的墓葬群,绍兴总共有10处,9处在平水,1处就在这里,已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据当地一位文史专家——漓渚镇民间文史学会会长柴水炎的研究,漓渚镇的文明史可能远不止2500年。“我最近在本地的一本家谱中发现,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时就已经经过这里,并留下了一块碑。”今年63岁的柴水炎曾参与过《漓渚镇志》的编撰工作,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活地图”。

  “柯桥区有四个镇属于地下文物埋藏的重点区域,第一个就是漓渚镇,此外还有兰亭镇、平水镇和福全镇。也就是说,这四个镇如果要搞大型基建工程,必须要先报请文物部门来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周燕儿继续向村民们解读一些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绍兴因为盗掘古墓而被判刑的有200多人,其中就有大步村的。”

  季承人告诉记者,“文物省亲”活动还将持续进行。目前的计划,是要把柯桥区四个地下文物埋藏重点区域的村庄,都走一遍。“不论是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还是解读文化的信息,主要是从过去以物为服务对象向以人为服务对象转变,用老百姓更能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从而使文物真正活起来。”

标签:馆藏 文物 精神 编辑: 干婧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