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民政
三味 非遗

视频丨90后黄酒酿造师的酝酿之路

发布时间:2017-11-09 17:47:0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郑培庚

   浙江在线绍兴频道11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郑培庚)传统的冬酿从立冬直至来年的立春,酒厂里的开耙师傅以厂为家,分段式睡眠和大量体力劳动都是难以避免的,也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企业年龄比例严重失调。因此,酿酒师往往年纪都比较大,而90后黄酒酿造师赵寅亮则是个特例。

  “最忙的时候,睡四五个小时就要用闹钟把自己闹醒,下车间开耙。”说这话时,这个90后小伙的眼里,却丝毫看不出一点抱怨。1991年出生的赵寅亮,算是古越龙山里新一代“科班出身”的酿酒工之一。他是黄酒学院黄酒酿造专业的第一批毕业生,2013年毕业后,就进入了古越龙山黄酒产业园酿酒一厂工作,算上实习的时间,已经是干满四年的小师傅了。黄酒学院是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古越龙山共同筹建的,为的就是给绍兴黄酒生产企业培养专业的酿酒师傅。

  与黄酒结缘实属意外

  说起跟黄酒的结缘,就不得不提两个关键词:酷爱,滴酒不沾。酷爱黄酒为什么滴酒不沾,滴酒不沾为什么做黄酒?赵寅亮说,其实自己是酷爱历史,高考的失利让他选择空间狭小,权衡分数与父母的地域要求最终首选浙工院,填报专业前特意到实地考察,在咨询处瞬间映入眼帘的就是黄酒酿造,简单了解了一番后兴趣更加浓厚,进入了黄酒学院,就这样第一步迈进了黄酒行业。酷爱其实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滴酒不沾可能让大家疑惑不已。赵寅亮说自己是一个酒量非常差的人,原以为这会给酿酒工作增加难处,工作后才发现原来真正一线的酒头脑酒量都一般甚至比自己还要差。

  “一个好的酿酒师需要动用自己的五官去感知,用眼睛看环境与发酵情况,用手感知温度,用耳朵听缸内响动,用鼻子闻气味等。”赵寅亮说,他自己其实喝酒并不多,但家人其实挺喜欢,干了这一行,学会了辨别酒的好坏,至少可以帮家人挑些好酒喝了。

  黄酒路并非一帆风顺

  2013年,和赵寅亮一起进入古越龙山的黄酒学院毕业生一共有十几个,不到3年时间,就只剩下了四五个人。说起原因,有的是觉得太辛苦,有的嫌工资待遇不够高,也有的找到了更好的出路。

  刚进入酒厂看见传统器具和传统工艺加上大量纯体力活时,的确也产生过退却之心。传统的冬酿时间不固定,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早上五点半开始工作,晚上可能凌晨两点还在等待开耙。在整个实习的冬酿期间,他曾经无数次问自己,这样在同龄人眼中难以想象的付出,真的值吗?但师傅们对黄酒酿造一丝不苟的坚守深深打动了他,再加上他们在酿制技艺的知无不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赵寅亮要脚踏实地。

  采访中就能看出来,赵寅亮是那种特别踏实的人。在酿酒车间工作,他什么活儿都做——从浸米、蒸饭,到发酵、压榨,自从担任车间主任助理,又增加了不少管理工作。

  这么多工作里最辛苦也最难学的,就是酿酒里最苦的活儿——开耙。

  赵寅亮说,糯米在发酵时,酒缸内原料的温度会发生微妙变化,当温度上升过快时,就需要及时搅拌冷却,这就是“开耙”。

  开耙是酿酒过程中最讲技术、讲经验的环节,需要体力,也要有巧劲儿。只有掌握了开耙的师傅,才能够成为团队中的核心。对开耙师傅们来说,更不容易的是,开耙那几天,不光要以车间为家,甚至夜里都得起来查看酒缸的发酵温度,及时开耙。

  立志要成为酿酒大师

  作为一名年轻的酿酒师,赵寅亮说,目前企业大力推进机械换人,以更多电子科技化设备推动企业赶上互联网时代的脚步。自己现在身处的古越龙山产业园酿酒一厂属于新建园区,自己既要熟悉并指导全新的设备以保证黄酒品质,又要担任兼职安全员解除安全隐患,还要搞好新员工的培训工作,一人身兼数职。

  “身为一名新黄酒人,我接受一切突如其来的挑战,并努力做到最好。身边的人常对我说,古越龙山园区一厂成立以来播出的每一条新闻、酿出的每一坛酒都有我的身影。这对于我一个年轻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在今后的工作中,赵寅亮信心满满的表示,自己一定会更加努力工作,运用所学知识努力探索、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踏踏实实,成为一名合格的黄酒酿造专业技术人员。

标签:青年 黄酒 酿造 编辑: 陶东烨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