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民政
三味 非遗

鼓亭里“敲打”出新一年美好愿景

发布时间:2018-02-14 10:12:00 来源: 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 徐添城 王啸天 通讯员 韩超

  浙江在线绍兴频道2月14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徐添城 王啸天 通讯员 韩超)2月8日,小年。这一天,在诸暨市店口镇金湖社区文化礼堂前,唢呐“和着”锣鼓,奏出了一片欢欣祥和。“热闹啊!敲锣打鼓才有过年的感觉!”村民们从自家纷纷赶来,聚拢在一起“赶”这趟热闹。

  在文化礼堂前的操场上,十几位老师傅身着酒红色演出服正全情投入在演出中。唢呐、笛子、板胡、二胡、小锣、闹钹等乐器合奏出一番别样的喜庆。而被这支“乐队”簇拥着的“大家伙”,就是这一天的主角——鼓亭了。

  鼓亭,相传是南宋宫廷音乐,专供皇亲国戚庆宴演奏助乐之用。元朝时期店口人开始抬着鼓亭游遍十三个神社、二十个村落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鼓亭高约3米,由基座、屏风、牌楼、亭檐、荷花顶、栏杆、鼓架等组合而成,其上有许多精美的雕花,表演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图案个个雕刻精细,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飞舞的金凤,腾空的青龙。凤首高昂,龙头高扬。看着既气派又喜庆!”

  与一般的敲锣打鼓不同,表演鼓亭时,鼓手和锣手都会钻进鼓亭里,随着队伍慢慢向前移动,一边行进一边演奏,难度系数增加的同时,也增强了不少可观看性。

  王望力,店口镇第四代鼓亭艺术传承人,16岁便开始跟着父亲接触学习这门手艺。“店口真正开始系统表演这门古老艺术据我所知也有一百多年了。过去主要是为了迎庙会而表演。打鼓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现在,鼓亭是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在过年期间表演,一方面是为了给大家伙儿热闹热闹,另一方面也希望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王望力说道。

  店口鼓亭曾在1957年夺得金华地区群艺大赛一等奖。但可惜的是,随着时代的沿革,店口人外出经商,会鼓亭的人越来越少。近年来,为了保护这种传统文化,店口镇政府开启保护鼓亭文化计划,组织人员进行排练,也申报成为了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亭复兴之路”正在有条不紊行进中。“作为诸暨唯一的鼓亭艺术,我们当然希望有更多传承和发扬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来关注鼓亭,让这门古老艺术走出诸暨,游遍大江南北。”王望力说。

  把鼓亭这个传统节目送到各个村子,在店口镇文化站站长何益森看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既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又能把过年喜庆的气氛带动起来,让老百姓热热闹闹过个新年。”何益森表示,店口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发扬就是对十九大精神中“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落实,能切切实实让老百姓拥有“获得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当天的表演结束后,村民们为这些老师傅们送上了热腾腾的汤圆。这些汤圆都是金湖社区的村民亲手煮制的。“好吃吗老师傅?”“好吃!还想问你再讨一碗呢!”在文化礼堂门前,村民与表演师傅们互相打趣,其乐融融。

  “今天是小年,我们20多个村民自发组织来文化礼堂包汤圆,然后送给过路的村民和来表演的这些老师傅们,过年了,大家都开心开心,热闹热闹!”金湖社区村民周迪燕激动地说道,“我们包的汤圆大概有六七十个人的量,有的时候碗不够了,大家拿着纸杯就来舀了。”劳动成果被纷纷点赞,参与制作和分发汤圆的村民开心地合不拢嘴。“觉得很值得!这个年很有意义啊!”村民们笑着说道。

  记者走笔:

  过年期间在店口的村子里走上一走,真是能“沾染”上一身的年味。

  老百姓热热闹闹围拢在一起,笑呵呵聊着家常。几位阿姨自发组织包起汤圆,现做现煮,吸引着每一位过路的村民。和谐喜庆,是村子的新年面貌。

  近几年来,店口的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飞跃。生活富足的村民开始对自己的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期待。文化礼堂的建立,为大家展示自己提供了舞台。“现在的生活好啊!”这句话,村民们常常挂在嘴边。

  或许正是因为满足现状并对生活充满期待,新年到来之际,大家的喜悦之情才会这般浓烈吧。

标签:村民 店 表演 编辑: 金燕翔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