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民政
三味 非遗

寻找绍兴年味丨非遗响叉迎新春 热热闹闹过大年

发布时间:2018-02-19 15:50:40 来源: 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 徐添城 王啸天 通讯员 徐露嫣

  浙江在线绍兴频道2月19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徐添城 王啸天 通讯员 徐露嫣)响叉,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表演时热闹喜庆,成了诸暨人迎接新年时最期待的传统节目之一。

  近日,在诸暨市安华镇新一村文化礼堂里,一场热闹喜庆的村晚正在上演。响叉表演,作为第一个呈现的外场节目,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观看。“很精彩,每一个动作都有难度,但是演出的几位师傅们都把握的很好,非常好看。”一位村民赞叹道。

  正式演出前,作为响叉节目演出人员之一的周迪培向记者介绍了他的“老搭档”——响叉。“这个就是响叉,这个响叉后面的柄是用藤、藤根做的,因为比较有韧性,比较好,这个材料不太会断。”周迪培说,一般情况下,在响叉的一端或两端会装上“山”形钢叉,钢叉颈部会装有活动的环形铁片,舞动时就会发出“锵锵锵”的声音。“表演的时候热热闹闹的,过年了,大家喜气洋洋迎新年。”

  响叉在诸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村民的印象里,已经“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了”。据《诸暨民间艺术大观》记载:“安华镇绍佳泉村之响叉享有盛誉,据传绍佳泉村大房有5兄弟,旧时农村赌博成风,因此纠纷事端不断。为了引导子弟走正道,由‘五兴堂’出资购买锣鼓一套,至诸暨县城打来响叉5把,又从西山村请来祖传响叉师傅传教,白天学响叉,晚上学锣鼓,自此惹是生非的场所就没有‘五兴堂’的人了。”可见响叉对村民们生活的改变起到了不小的影响。

  响叉表演要求手、眼、脚、身、步密切配合,眼明手快,滚擦有劲。串腿叉从脚下滚过,盘头叉从头背掠过,或者向高处抛接,作“蜻蜓点水”、“苏秦背剑”、“凤凰展翅”等花式,形式多样,变化灵活。集体表演很有气势,二三十把响叉齐舞,发出“刹嘟嘟、刹嘟嘟”有节奏的阵阵声响,有一种既悦耳又紧张的感觉。

  据相关表演人员介绍,响叉艺术在诸暨曾一度停止表演,在诸暨推出“西施故里风情节”后,才在村子里恢复了响叉队,但响叉的传承仍然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今年60岁的宣超英如今是一名技术扎实的响叉表演人员,而在10多年前她还是一个不知响叉为何物的安华镇村民。“当时这项艺术恢复后,急需传承人,但了解的人并不多。这门手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是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不能就这么止步了,所以当老队长找上我时,我就答应下来了。”这个当时40多岁的农村妇女,经过日复一日地练习和推敲,和响叉队里的队员一起,走上了艺术传承的道路。“我们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能把下一代传承人培养起来。”

  当晚,除了响叉,在文化礼堂里还上演了越剧、禅舞、歌曲演唱等多种形式的节目,观众席里掌声不断。新一村村支部书记周建杰表示,自从村里建起了文化礼堂,村民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就更大了,村里定期在这里组织文化项目,使得村里的风气大大改善了,赌博现象明显减少了,吃了晚饭后,村民们更喜欢来文化礼堂里打打球、唱唱歌、跳跳舞,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这场村晚不光是对村民们文化生活的一个展示,也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歌颂。希望来年我们新一村能够欣欣向荣,老百姓的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周建杰说。

  记者走笔:

  和新一村村民们一起看一场村晚,你就能感受到这个村子的热情和活力。台上的演员们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和魅力,台下的观众也毫不吝惜自己的掌声和喝彩。当晚,新一村村支部书记周建杰自己做起来晚会的串场主持,他热情激扬,和村民们一起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个晚上,新一村的每一员都享受着“大家庭”的喜悦,每个人脸上都笑盈盈的。

  生活自足,精神愉悦,是村民们当前的生活状态;蒸蒸日上,丰富多彩,是大家伙儿对新一年的期待与祝福。

  绍兴市委宣传部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绍兴分社将联合推出“寻找绍兴年味”系列宣传报道,带你了解绍兴风俗、体验纯正年味。本次报道分为“跟着课本品年味”、“乡村年味品过来”、“小师爷这样过大年”三大系列,将在浙江日报、浙江新闻客户端、浙里绍兴微信公众号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呈现东方水城绍兴特有的“文化年味”,展现绍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红火年”。

标签:绍兴 热热闹闹 非遗 编辑: 金燕翔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