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民政
三味 非遗

还有多少绍兴人知道绍兴大书?传承人:亟需走出困境

发布时间:2018-03-08 10:52:51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绍兴频道3月8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徐添城)晚上9点零5分,《北京评书大会》节目准时在北京卫视开播。“我经常看这个节目,评书艺术的味道就需要在这样的交流中品出来。”家住绍兴市越城区美东新村的张学章说道,“只是可惜,评书这门艺术在北方很被重视,但在我们南方,却显得有些没落。”

  张学章,今年73岁,是绍兴大书市级非遗唯一传承人。说起绍兴大书,年轻一辈可能知之甚少,但其实,它也曾是一门“火”遍了绍兴大街小巷的“热门艺术”。“中国评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东汉,现在可分为南北两派。长江以北是北派,叫评书;长江以南是南派,叫评话。而我们绍兴大书就是南派中的一支分流。”张学章告诉记者,绍兴大书是用地地道道的绍兴方言来讲述历史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是长久以来绍兴大书艺人们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一门艺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加工,使得这门艺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一时。

  1962年,绍兴曲艺家协会为了保护民间艺术,特别招收了一批年轻学员学习地方曲艺,当时年仅17岁的张学章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个时期是绍兴大书最为鼎盛的时期,我们几个学员跟着曲艺团到各地乡镇、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做巡回演出,每次演出底下都坐满了观众,大家鼓掌、叫好,现场气氛那叫一个热烈啊。”回想起绍兴大书的“光辉岁月”,张学章的眼里闪着光芒,显得有些激动。张学章的师傅是绍兴著名评书艺术家章志华先生,在学艺期间,他跟着师傅一边表演一边学习,领略过绍兴评书大家的风采,也感受过优秀评书表演带给观众的喜悦和满足,那段时期的所见所闻,坚定了张学章传承和弘扬绍兴大书的决心。

  在张学章看来,绍兴大书的传承意义十分深远。“首先它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我们绍兴人用自己的方言讲故事,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老人小孩都能听懂。其次是艺术价值,绍兴大书的内容涉及历史、典故、民间传奇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能带着老百姓了解历史、领悟人生。还有就是经济价值,我们总说绍兴大书是文艺的‘轻骑兵’,一个人、一把折扇、一块醒目就能出一台戏,而且随时随地,说来就来。”

  一把折扇、一块醒目。在张学章的家里,记者见到了他的“老搭档们”。现在,在一些重要的特约表演上,他还会带着它们去一展绍兴大书的风采。“前段时间,我在品臻楼里讲了一次绍兴大书。让我感动的是,当时有一位观众在表演结束后找到我,向我深深鞠了一躬,说他很久没有听到这么精彩的说书表演了。”

  用心听书的人听出了敬意,用心说书的人却开始担忧起绍兴大书的未来。经历了曲艺团体的解体、老艺人们相继离世或退出舞台等困境,绍兴大书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据我所知,目前还在进行绍兴大书表演的年轻演员只有两位,这种绍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不应该就这样被埋没,我们需要把它保护起来,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它、喜欢它。”

  为了做好传承工作,张学章做出了不少努力。2006年,他带着作品《三国》走上荧屏,成了在电视上说南派评书的“第一人”。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和整理,梳理出近5万字的《三国演义》和近30万字的《金台三打少林寺》话本。在进一步细化和整合后,2017年上半年,包括《勾践困守会稽城》、《晏平仲二桃杀三士》、《黑狼国黑风逞凶》在内的20篇大书原稿终于整理成册,近10万字的《绍兴大书》基本完成。这一次,张学章又达成了一个“第一”,他是第一个把绍兴大书创作成文、集合成书的人。

  只是距离该书创作完毕已经过去近九个月,让张学章略感遗憾的是,关于“何时能够正式出版”这个问题他自己也没有答案。“我希望能有单位或个人来帮助我出版这本书,让绍兴大书能够传承下去,不要绝迹。”除了这个心愿,这位传承人还希望,能够从故事员中选出人才进行培训,为绍兴大书培养“新生力量”,“评书人需要有一定的语言天赋和表演天赋,要有随机应变的口才,要多读书,记性也要好。毕竟一个人要撑起一台戏,任何一个环节没做好,整个表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外,最好能开设起本地栏目,为展示绍兴大书风采搭建平台和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这门绍兴艺术。“如果有一天,人们也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收看《绍兴大书》栏目,对于传承人来说,将会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

标签:绍兴 大书 传承 编辑: 金汉青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