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民政
三味 非遗

绍兴学子登上美国名校毕业讲台 发出“中国声音”

发布时间:2017-06-22 10:21:00 来源: 绍兴日报 潘晓华
姚蒙正(右一)与妈妈、老师在毕业典礼上。

  近日,留学生迎来了毕业季,演讲是毕业季的热词。自去年中国留学生何江首次登上哈佛毕业典礼演讲台后,今年陆续又有多位中国留学生登上了美国著名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他们的演讲,不仅展示着个人格局和魅力,更是打开了一扇展示中国文化之窗。

  今年,走上美国名校演讲台的有一位绍兴学子——姚蒙正。演讲结束后他回到了绍兴,记者采访了他。无独有偶,他的演讲与南京姑娘蔡语婧在波士顿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多元文化融合。虽然他的毕业典礼早于蔡语婧,但两位来自中国古城的学子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演讲主题:把古老又充满现代活力的中国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展示出来。这与此前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演讲时称“美国空气都是甜的”的杨舒平,形成了鲜明反差。

  有位绍兴留学生,走上美国名校毕业演讲台

  毕业是人生中的又一个起点,在国外,毕业典礼的隆重程度并不亚于婚礼,甚至其社会意义要超越后者。能够受邀参加毕业典礼的演讲,不仅会载入该校史册,也将是这位毕业生终生的荣耀。

  几天前,一位叫蔡语婧的南京姑娘在美国波士顿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被媒体赞为“惊艳”。在长约7分钟的演讲里,蔡语婧首先向在座所有学生介绍她的家乡——南京。随后她说,在她眼里,出国留学,更多意味着接触多元化的群体。美国并不代表着完美的自由,在这里她也会因为捍卫自己的信念受到怀疑和厌恶,也会有无法融入的不适感,但这些都是暂时或者不重要的,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拥抱多元文化的能力才是受益一生的……

  媒体之所以用“惊艳”二字,不仅是因为蔡语婧演讲本身的精彩,也是因为在蔡语婧演讲之前,在美国另一所大学——马里兰大学毕业演讲的另一位云南姑娘,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惊吓”。这位来自春城的杨舒平,用不符合事实的叙述来取悦美国和马里兰大学,谎称在昆明出门不戴口罩会生病,而“美国空气都是甜的”,这次演讲引发广泛批评。

  在杨舒平和蔡语婧各自演讲的中间,绍兴学子姚蒙正也受邀在美国百年名校特拉华大学发表毕业演讲。这位学生不仅取得了社会学、亚洲研究和地理学三个学位,还辅修了政治科学,一口气拿了三本毕业证书。介绍他上台演讲的教授对其大加赞赏。这个热爱社会学的绍兴小伙子,选择的演讲内容是对全球化的担忧和我们今后如何积极参与全球化,其中多元文化的交融是其中的一块内容。

  毕业演讲,展示格局与视野

  “我的毕业演讲时间在蔡语婧之前、杨舒平之后,在我演讲之前,我已经听过了杨舒平的演讲,当时也听说了舆论的反响,所以我自己的演讲中,特别作了回应,我认为她的演讲有失偏颇。”姚蒙正对记者说,选择“全球化”这个演讲主题,有多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听了杨舒平的演讲,希望利用自己的演讲,发表更为理性的声音;另一个原因是自己学的就是“社会学”,对于社会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全球化”的选题贴合自身的专业,能讲出切身感受。

  “杨舒平的演讲,迎合了不少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当地一些媒体对中国新闻的报道,会刊发比较‘惊悚’的例子,比如暗无天日的天气,这使得一部分人把中国某地的极端天气当普通日常来看。还有一些人对于中国的了解,甚至还停留在冷战时期,这难免会存在文化上的冲突。而我们留学生有机会走上展示自己和自己国家的演讲台,那么,就有责任让听者了解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取悦这个地方的听众。”姚蒙正向记者解构了他的演讲选题后,记者回头再听他的演讲,发现他的眼界更为宽广,是站在一个社会学学者的角度分析问题。

  比如他在演讲中举例:《纽约时报》在两周前做过一个问卷,有64%以上的人在地图上找不到朝鲜,往往那些不能够找出朝鲜的人,抱有的政治主张令人不安;而能够准确找出朝鲜的人,因其对这个问题认识更多,态度也更趋平和与包容。他试图通过这个例子表达对全球化问题的担忧,以及引发人们的关注。在对比目前与历史上的全球化水平时,他举例“中国唐代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是日本人……”

  在美国,这样的表达是否会引发当地听众的反感呢?当然没有,听众给予姚蒙正的经久不息的掌声是由衷的。

  其实,姚蒙正的观点恰恰是汲取了美国文化中的某些精华,见解中包含着独立思考的精神,而通过失实表述取悦美国民众的杨舒平却给人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感觉,讨得的是暂时的欢心。无论哪个国家,在选择人才时,是选取善于讨好的利己主义者,还是选取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有大局意识者?这是显而易见的。姚蒙正和杨舒平的高下立现。

  文化融合,需要包容与自信

  “这次回绍兴陪陪父母,7月初我将去北大学习一个月。”姚蒙正说,北大的社会学在全球都是知名的,7月份将有一批国际知名社会学家去北大交流。“我听说消息后,在网上报名了,月初就去北京,之后回美国继续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姚蒙正说,对于社会学,他有着深厚的兴趣,并希望有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希望自己能成为终身教授。”

  姚蒙正出生于1995年,稽山中学毕业。“那时我选择了文科,出国是高二才决定的,触动我留学的是我作为交换生去德国的一次学习,在那次交换生经历中,我真正开始思考,我需要怎样的人生。”姚蒙正在决定出国后,学习安排上就不同于其他同学,人家备考,他进行语言方面的强化,同时准备出国材料。

  “我的所有申报材料都是自己准备的,没有请中介帮忙。”姚蒙正说,他高一时就是团支书,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虽然材料的准备相当庞杂,但这个准备过程就是对美国文化的一个了解过程。申请美国大学最好有志工经历;每个大学生包括他们本国公民,在大学入学前都要进行一项‘酒精教育’(有关年轻人饮酒规定),并需要通过考试……这些要求透露着美国的社会文化。自己完成申请,会对美国有一个更深的认知。在有认知的前提下,才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

蔡语婧在演讲

  记者留意到,在姚蒙正、蔡语婧,包括杨舒平的毕业演讲中,都提到了文化融合,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学习水平,让他们有着不同的表达。姚蒙正和蔡语婧还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吃”。

  蔡语婧经历了不得不解释一个笑话是什么意思的尴尬,对于某个不懂当地文化的提问,曾担心问题显得过于愚蠢而紧张,以及捍卫自己的信念时遭到质疑和厌恶的愤怒。最后她以包容的心态融入多元文化,并被大家接受,在描述自己在当地的融入感时,她举例自己知道了“波士顿最地道餐馆”。

  “大家都知道中国美食不能错过,其实中国菜的名字更有趣。”在演讲中,姚蒙正希望大家赞赏中国美食的同时,不要错过菜名背后的历史典故。曾有一个美国同学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要把肉丸子叫“狮子头”,觉得这么好吃的食物被叫得“太可怕了”。姚蒙正专门询问了国内的朋友并查阅了历史资料,回答了同学的疑问,“从而,我们两个都获得了新的知识。”这是他在提出如何积极参与全球化时举的一个例子。

  这些能够走上美国名牌大学演讲台的学子应该都是优秀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格局会在演讲中展示出来。这也不禁让我们思考,全球化时代来临,中国的年轻人该有怎样的视野、怎样的人生追求呢?

标签:绍兴学子 名校 毕业演讲 编辑: 金燕翔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