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许多上市公司纷纷下调业绩预期、投资者对上半年前景不甚看好时,市场行情却似乎正在出现转机。一个老问题再次摆在我们面前:业绩与行情,究竟是谁推动谁?
行情与业绩的关系原本是容易理解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或投资者预期到上市公司业绩会增长,二级市场股价就会出现上涨,也就是说,公司业绩的增长或预期增长推动了股票价格上涨,业绩是因,行情是果。
但在现实中也会出现相反情况——行情决定业绩。股票行情不好,容易使上市公司业绩下降;股票行情好,上市公司业绩则常常会大幅增长。那么,“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呢?正如这个古老的问题一样,业绩与行情究竟谁决定谁现在似乎没有准确答案。
不过,现实存在的东西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虽然行情决定业绩似乎有点本末倒置的意味,但在现实中,实际例子比比皆是。归纳起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会计制度上有了重大变化,导致上市公司利润与二级市场行情之间的关系紧密起来。我国在2007年开始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根据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报告日要以公允价值来计量其损益,并计入当期公司的损益。在2007年、2008年,由于股票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先大涨后大跌,“公允价值”也显示了其威力。一些上市公司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越多,价格上涨越大,其公允价值收益也就越大,尽管尚没有真正实现这种收益,但却使当期利润在数字上大幅增加,有的甚至以十亿计。2008年下半年,由于股市大跌,那些大量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的公司公允价值收益也大幅下降,甚至出现负值,成为向下拉动利润的重要因素。
其二是上市公司有意无意地对业绩的操纵。在行情好时尽量增加公司利润,应当计提减值的不计提或少计提,而在行情不好时,抱着一次“亏”个够、甩掉包袱来年轻装上阵的目的,尽量多地提取减值准备,反正股票价格已经跌无可跌了。从目前一些公司发布的业绩预告或快报情况看,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的,在银行类上市公司中更为明显,如大幅增加拨备等。当然,大多或许并不是有意地操纵,而是专业人员判断不够恰当所致,如在经济形势不好、行情低迷情况下,过度悲观,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因此过度等。
另外,去年下半年以来不少拟进行重大重组的公司取消了重组计划。主要原因是股价过低,原先方案已不具有可行性,而通过重组获得重组收益是上市公司立即改善业绩的重要途径,但股市低迷却阻塞了这一路径,一些上市公司改善业绩的愿望也泡汤,只能继续微利或进一步亏损。但是如果市场行情向好,一些重组项目或将柳暗花明,相关公司业绩也可能获得改善。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股市行情开始影响甚至决定业绩,可能意味着公司业绩已到底部,否极泰来,新的行情或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