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 把“非遗”的种子 播种到每一个孩子心田
    sx.zjol.com.cn  2013年04月25日  绍兴频道

      播种到每一个孩子心田

      19所学校被评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用兴趣探索传统技艺传承新路

      绍兴菜烹饪技艺、西施传说、剪纸、舞龙舞狮、越窑青瓷烧制、划龙舟……这些植根在古越大地上的民间文学、手工技艺、曲艺、民间舞蹈、传统体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仿佛一段久远的记忆,与现代都市生活相隔遥远。然而,在绍兴许多学校的校园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它们所吸引,正在关注、学习、传承这些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绍兴莲花落、黄酒酿造、越窑青瓷烧制……

      全市已有9所学校成为省级“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

      每次走进富盛镇中心小学,总能听到“嘀嗒、嘀嗒、嘀嗒”的敲击声与娓娓动听的莲花落曲声。作为省级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富盛镇中心小学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曲艺特色之路。“我们专门编写了一本《绍兴地方曲艺读本》校本教材,每班每周都有一节地方曲艺课程。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段音乐课时计划,学校把莲花落教学结合到日常音乐课堂中,每节课进行10分钟左右的普及地方戏曲基本知识,了解地方戏曲主要流派,欣赏和学唱名曲名段。此外,每到中午,学校的小莲花广播台也会播放经典莲花落曲目,各班也会推荐学生在广播中唱莲花落、小师爷讲故事、说新闻等栏目。”该校校长金海江介绍说,在富盛镇小几乎人人都会唱莲花落、打三翘板,曲艺界知名艺术家倪齐全、韩会稽、施金裕、潘海亮等也定期到校辅导。

      “‘非遗’进校园,就是要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不仅是临时、短期地让‘非遗’走进校园展览、展示、展演等,更是通过在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由专职教师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同时编写出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教材,并将它们与美术、音乐、体育、德育等课程以及乡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非遗’之花在校园绽放。”市“非遗”中心主任吴双涛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我市已经有19所学校被评为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其中9所还是省级“非遗”教学性传承基地。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的传承。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每学期在烹饪专业中开设绍兴地方菜的课程,学生完成该课程可拿到3个学分。上虞市上浦镇中学在校园里建成了近60平方米的越窑青瓷制作工坊,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和实践青瓷制作烧制技艺。同样在上浦镇中,学校对当地即将失传的“狴犴龙舞”进行了抢救性保护,通过走访“狴犴龙舞”唯一传人——冯浦村85岁的冯占龙老人,制作了“狴犴龙”,编排了“狴犴龙舞”。在诸暨市暨阳街道浣纱小学里,有一本名叫《走近西施》的校本教材,这本教材收集了多个与西施有关的传说故事。在上虞市小越镇小,不仅人人会剪纸,还有200多名师生在近5年来的全国、省、市剪纸比赛中获奖。

      20本乡土“非遗”教材,100个学生“非遗”基地

      今年秋季,绍兴县将全面启动“‘非遗’进校园”活动

      记者从绍兴县教体局了解到,从今年秋季起,“‘非遗’进校园”活动也将在绍兴县全面启动,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动。“我们将把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中小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段课时计划,把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技能,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护卫队与传承人。”绍兴县教体局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普及该县全部9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础上,决定重点推介莲花落、越剧、绍兴师爷故事、书法等40多个“非遗”项目。

      富盛镇小、华舍实验学校等11所学校将作为重点推进学校,争创省市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而且,每个学校都有一个“非遗”项目作为主攻方向,比如富盛镇中心小学传承的是绍兴莲花落,华舍实验学校传承的是越剧,漓渚镇中学传承的是绍剧,柯岩阮社小学传承的是民间艺术剪纸,安昌中心小学传承的是师爷故事,平水镇中心小学传承的是酱油传统酿造技艺,湖塘中心小学传承的是黄酒酿制技艺,兰亭镇中心小学传承的是书法、王坛镇中传承是舜王庙会,福全镇中心小学传承的是民间艺术,孙端镇中心小学传承的是绍兴童谣。

      为了做好“非遗”校本教材的开发,绍兴县教体局还将编写《绍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读本》,并按地方戏曲、民间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开发20本乡土非遗教材,成立100个学生非遗社会实践基地。同时,为了加强“非遗”活动展示,组建200个“非遗”传习学生社团,配备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开设教学课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结对活动,定期邀请代表性传承人进校授课。同时,该县把“‘非遗’进校园”活动纳入了全县中小学年度基础性工作评估体系,学校也把传承渗透到学校的德育、美育工作之中,与“小三场”建设和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并制订相关的学习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考核。

      让“非遗”走进校园,有益孩子身心成长

      先要爱上这些传统文化,才能让传统技艺回归生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绍兴县教体局的傅国海具体负责“‘非遗’进校园”活动,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首先是让绍兴的孩子们能了解一下绍兴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给孩子多一些选择,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发掘自己在传统艺术或者技艺上的特长。“我们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美’里面就应该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很多“非遗”项目都需要动手动脑,这些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非常有益,其中许多东西是家长和文化课教育给不了孩子的。“孩子们要学习绍兴平湖调,首先要接触乐器吧。在传承的过程中,艺术修养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而平湖调的唱词这么高雅,本身就包涵了比较深厚的文学底蕴,孩子们在演唱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美学功底与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平湖调的演唱特色也比较雅,有时一个字都要唱上好几分钟,这又锻炼了孩子们的耐心。”车恂如小学的校长朱洪告诉记者,自2005年他们开始在校园里传承平湖调,非常能感受到这门传统曲艺给孩子身心成长带来的益处。同样有这种体会的还有东浦镇赏祊小学的校长石晓英,她告诉记者,学习剪纸以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了。同时,对于他们这样外地学生数占80%的学校来说,这种绍兴传统技艺的学习也可以让孩子们能尽快融入绍兴本地生活。

      实际上,当孩子们了解并爱上这些传统文化之后,许多传统技艺是能够很快回归生活的。比如绍兴中专黄酒专业的毕业生就非常走俏,他们毕业后从事与黄酒酿造技艺有关的工作,月收入可以达到6000元左右,甚至超过一般的大学生。

     
    7.6K
      来源: 天天商报  作者:  编辑: 徐和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网站制作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