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健康 > 健康咨讯 正文
  • 洗澡水最佳温度39℃
    sx.zjol.com.cn  2013年09月05日  绍兴频道

      气温总是飘忽不定,中午可以热得让你生不如死。但一个台风吹过,又让你有一夜回到“秋夜里”的感觉。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管环境的温度怎么变,人的体温总能保持在恒定的37℃左右?

      身体、皮肤、内脏各有温度

      每个人的体温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在37℃左右。人类依靠先进的体温调节系统‘以不变应万变’,在自然界的选择中存活下来。

      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天24小时内会略有波动,不同时间体温可相差0.6度。“早晨6时,是体温最低的时候,下午4时则最高。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另外,肌肉活动可以产生热量,导致体温上升。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也能让体温升高。人在紧张的时候,体温最多会升高2℃左右。

      除了体温外,人还有“皮肤温”,也就是皮肤表面的温度。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的额部皮肤温一般为33—34℃,手为30℃,脚为27℃。就连人的内脏也各有温度:肝脏温度最高可达38℃;脑产热量较多,温度也接近38℃;肾脏、胰腺及十二指肠的温度则略低。

      生活中的最佳温度

       35~ 38℃:最佳饮水温度

      这一温度最接近人体体温。对于热饮来说,冲蜂蜜水的最佳温度为50℃;热牛奶、热汤等在60℃时味道最好。无论如何,饮水和进食食物的温度,都绝对不要超过60℃。对于冷饮来说,汽水在5℃时最可口。

       39℃:洗澡水最佳温度

      洗澡的水温应该在35—40℃之间,略高于体温的39℃最适合。过高的水温会破坏皮肤的保护层,使皮肤丧失对污染及细菌的抵抗能力。建议洗时先用手试试,如果手觉得烫,那么对于身体其他部位来说也烫。

       38~ 43℃:泡脚的最佳温度

      脚部温度是人体中最低的,因此泡脚水可以稍热一点,能促使足部和下肢血管扩张,使大脑得以休息,有助睡眠。最好用深木桶泡脚,并在木桶上盖一块塑料布,以达到更好的保温效果。即便是怕冷的人,也不要一味用特别热的水“烫脚”。在泡脚水中加入生姜、肉桂等药材,促进血液循环,才能真正做到为身体保温。

       32~ 35℃:洗脸的最佳温度

      洗脸水的温度应比体温低一些,32-35度之间。这个温度,南方某些地区自来水就能够达到,但北方则需要加热自来水才可以。注意,洗脸最好使用流水。如果自家没条件令自来水的温度达到所需温度,也可以采用水盆,但一定要换新水多冲洗几次,否则对肌肤健康不利。

       30℃以下:化妆品的最佳保存温度

      温度过高的地方不宜存放化妆品,因高温不仅容易使化妆品中的水分挥发,化妆膏体变干,而且容易使膏霜中的油和水分离而发生变质的现象。因此,炎热的夏季不要在手袋中装过多的化妆品,以短时间内能使用完好。最适宜的存放温度应在30℃以下。

      22~ 25℃:让人精神焕发的最佳工作温度

      科学研究表明在22摄氏度下,工作效率会降低,但高于25摄氏度又会犯困。所以要适当调节办公室的空调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

      20℃:人体舒适的睡眠温度

      在夏天不要将空调调制过冷,冬天同样不能调制过高。冬日睡眠前最好用热水泡脚,以增加全身血液循环、增高体温、以利入眠,但同时又要保持睡眠环境的通风,不要穿过多衣物睡觉,睡前将被子抖一下都是好办法。

      饮食中的最佳温度

       60℃~ 70℃煮牛奶

      牛奶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在加热的情况下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60℃—62℃时,呈胶体状态的蛋白质微粒出现脱水,由溶液变为凝胶状,随之会出现沉淀;当温度升高到100℃时,牛奶中的乳糖开始焦化,使牛奶呈现褐色,并逐渐分解形成乳酸,产生少量中酸,使其带有酸味,营养价值下降。所以,牛奶不宜高温久煮,一般在60℃—70℃时,既可达到杀菌消毒之目的,且味道鲜美。

       70℃

      80℃泡茶

      用这个温度的水泡茶泡出的绿茶水色香味俱佳,且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C、咖啡碱、鞣酸等不遭破坏。

       50℃

      60℃冲蜂蜜水

      过热的开水不仅改变了蜂蜜的甜美味道,使之变酸,而且可使蜂蜜中的酶类物质变性,产生过量羟基甲糖醛,使营养成分被破坏。

     
    7.6K
      来源: 新浪健康综合  作者:  编辑: 张玲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网站制作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