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健康 > 健康咨讯 正文
  • 看面色知健康的方法
    sx.zjol.com.cn  2013年09月05日  绍兴频道

      对于每个人来说健康是最重要的,只有拥有了健康才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其它的事情,这也是现在人们重视养生保健的目的。而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可以通过面色直接反应出来,不同的脸色代表身体不同的部位出现了问题,因此需要对症滋补,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五种面色不同的中医保养方法。

      看面色知健康不同面色的中医调养方法

      面色黄需养脾

      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数是因为脾胃气虚,营养气血不好所以在面色上反应;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数是因为脾虚失运,湿邪内停;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属“阴黄”

      黄色与脾相对应,面色黄多与脾有关。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好则气血旺盛、面色红润、肌肤弹性好!

      面色黄的养生要点

      药膳食疗:多吃黄色、甘味食物。如南瓜、红薯、玉米、香蕉、山药等。

      肠胃不好,能够通过细嚼慢咽得到改善。每次咀嚼30次以上才下咽。

      过度劳累、生气都会伤及脾胃,心情开朗很重要。

      潮湿季节,特别要注意饮食卫生。

      面色赤需养心

      面色赤色为暑热之色,面色红是因为体内有热,热又有虚热和实热的差别。实热是满脸通红,多是阳盛之外感发热,或有内热;虚热是只有颧骨两处嫩红,属于阴虚火旺。

      根据五行对应之说,红色对应心,面色红多与心有关。心主血脉,心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面部是血脉最为丰富的部位,所以心脏的盛衰都可以从脸色中看出来。

      面色赤的养生要点

      药膳食疗:多吃红色、苦味的食物。如胡萝卜、草莓、红豆、西红柿、苦瓜、西瓜等。

      轻松运动有助于强化心血管,坚持散步或慢跑等轻松的运动,有助于锻炼心脏。

      洗澡不要用太热的水,泡澡水位不要高于心脏,这些都会给心脏带来负担。

      面色青需养肝

      面色青是经脉阻滞,气血不通之象。寒气流于血脉,导致气滞血瘀,面色会发青,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身体会发痛,也会见青色;还有一种是肝不好,肝病导致血不养筋,也会导致面色青。

      青色与肝相对应,面色青多与肝有关。肝主藏血、疏泄,能调节血液流量和全身气机。肝好则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面色红润有光泽。

      面色青的养生要点

      药膳食疗:多吃黄绿色、酸味的食物。如菠菜、油菜、芹菜、橄榄、橘子等。

      肝脏的恢复、血液的净化都是在睡眠中进行的。所以养肝要在23点之前入睡。

      生气或情绪的紧张激动都会伤肝,尽量保持心态的平和安宁。

      春季是肝脏活动最旺盛的季节,要多休息,避免肝脏过于疲劳。

      面色黑需养肾

      面色黑分为正常和异常的黑色,如晒黑或天生肤色黑,属于正常黑色;若本来无现在有的黑色,或一块黑色独显与脸上,多为异色。

      面黑干焦耳齿槁,多数是肾精久耗;;面色黑而黯淡,属于阳气不振;面色黑而目白,是肾气内伤;吐泻之后的面黑气喘,是脱阳的症状。

      黑色对应肾,面色发黑多与肾有关。肾主藏精,肾精充盈、肾气旺盛,五脏功能才能正常运行。

      面色黑的养生要点

      药膳食疗:多吃黑色、咸味或腻滑的食物。如黑豆、黑木耳、黑芝麻、紫菜、海参等。

      腰腿部的衰弱表示肾功能衰弱,平时要多散步以锻炼下半身,避免长时间站立和久坐,让腰腿血液保持流畅。

      过冷是肾脏的大敌,冬季一定要好好保暖。冬天穿上厚衣服比待在有暖气的房间更好。

      面色白需养肺

      健康人的脸色是白里透红,经常不出门在家里待着的人皮肤也白,可病态白是色白如白蜡。面色白是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导致血脉空虚。

      根据五行对应之说,白色对应肺,面色白多与肺有关。

      面色白的养生要点

      药膳食疗:多吃白色、辛味的食物。如白萝卜、大蒜、雪梨、洋葱、生姜、白果等。

      新鲜空气是肺的良药,呼吸新鲜空气能强化呼吸器官。

      在干冷的秋天,呼吸器官最容易受损,需多加注意。

     
    7.6K
      来源: 新浪健康博客  作者:  编辑: 张玲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网站制作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