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当回报明显低于创作付出的比值时,恶性循环一直在继续。创作的热情下降,确实这不可避免,而更要命的是创作的诚意下降。
本周,影响到作者、文摘类报刊、出版社甚至读者等多方面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由国家版权局举办意见征求会。据了解,《办法》将原创作品的付酬标准从1999年的每千字30元到100元提升为每千字100元到500元,将翻译作品的稿酬从每千字20元到80元提升至每千字80元到300元。一些作家表示,提高稿酬是好事,但相比现在的物价等原因,还应提高稿酬下限等。而稿酬一事,也会让人对目前的“文字生态”产生些许思考。
在目前“性价比”非常不高的摇笔杆子的行列里,确实有坚守品质的作者。但也不得不说,普通大众每天习惯性接触的“各种屏”上,甚至是一些传统媒体上,直至人们买来的书刊上,不值得让人花钱去看的文章也不少,甚至越来越多。这自然有信息渠道大大增多之后填补空白的原因,因此一些显得阵脚忙乱的急就章,拼凑而来似曾相识的文章,占据着很多人的阅读空间。不过在广泛的转载空间里,有价值的文章少,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原创领域有价值的文章不多,就文章这一整体概念在人们心中的价值与某文章具体产生的影响来说,都有着贬值的意味。
文章的贬值,当然,这可以归结到笼统的时代特征上。不过,具体分析,其中不能被忽视的因素之一,让文章不值钱的原因之一,还是绕回了钱上。在创作——回报——影响这个循环圈中,当回报明显低于创作付出的比值时,恶性循环一直在继续。创作的热情下降,确实这不可避免,而更要命的是创作的诚意下降。不仅无法看到在作品中的真心,甚至连态度认真这一技术性问题都在逐渐模糊。随之而来的是因为内容不好而带来的影响下降,付酬者影响力下降造成付酬能力的进一步下降,于是拖欠稿费都不再新鲜,那就当然可想而知对创作的反作用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