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曝光台 > 百态绍兴 正文 >> 微博爆料
珠算申遗成功 却已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sx.zjol.com.cn  2013年12月06日  绍兴频道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那似曾相识的“一下五去四,三下五去二,一去九进一……”的珠算口诀,你还记得吗?你的孩子还会抱着小算盘叭叭叭地打吗?

  “老古董”PK不过现代化计算工具

  “我们读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天上学除了背书包还要背个算盘,上数学课要比赛计算速度,自从小学毕业以后算盘就放在那里积灰了。”80后白领小陈说。

  “后来有了电脑,再后来手机也有计算功能了,算盘就更用不上了。”生于70年代的梁女士说。

  在招商银行工作的楼小姐告诉记者,几年前他们做柜台业务时,会用算盘再多算一次,和电脑数据进行校对。近几年,算盘已经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一只计算器。

  就连人们印象中应该架着老花眼镜、穿着长袍马褂的中药房老掌柜,如今也是端坐在电脑前,有序输入商品货号,电子结账单立马出炉。

  采访中,几乎没有一位市民能背得出加减乘除完整的珠算口诀,背出三句以上的人也寥寥无几,只有一位当了近40年的老会计的办公桌上还放着一只使用了多年的大算盘,“电子产品有时会出错,还是老祖宗留下的老东西好哇。”他说。

  珠算已全面退出中小学课堂

  绍兴县实验小学校长金明东告诉记者,早在10多年前,珠算就退出了小学课堂,现在学校只有几位数学老师在“第二课堂”或社团小组中开设珠算课,但参与学习的学生只有小部分。

  北海小学校长金淙淙说,现行的数学教材在低年级中仅剩下《认识珠算》这一课时,仅占教学内容的很小一部分,让学生知道有珠算这个运算工具,但老师并不会铺开去讲。

  记者查阅了相关教学资料,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珠算还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项内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珠算被取消,理由是珠算的计算功能已被计算器代替,取消珠算教学可以减轻学生负担。

  十年后的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里重新出现了“珠算”,要求学生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但不作计算工具的要求,更不要求学生必备。

  越城区和柯桥区教育局普教科均表示,目前其辖区内的中小学校已全部取消珠算课程。如今,学生噼哩叭啦拨算盘的场景只出现在绍兴中专、市职教中心等职高类学校的财会类专业课堂里,那里,珠算还作为必修课保留着。

  但不容置否的是这些学生参加珠算等级认定考试的热情也在逐年下降。“主要是学生感觉珠算不太实用,将来工作不一定用的上,所以我们也没有特别强调它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一定要考出等级。”绍兴中专的一位老师说。

  课内不香课外香珠心算意外走红

  虽然珠算早已淡出课堂,但在珠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珠心算,在课堂外,却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在市区,专门针对4至6周岁幼儿的珠心算辅导班就不下十家。很多家长都非常热衷,全国连锁徐思众珠心算培训机构毕业的绍兴小学员已有1000多名。

  “珠心算其实就是把算盘印在脑子里,迅速完成计算的一种技巧。”绍兴市数一数二珠心算培训负责人章老师说,“她能锻炼幼儿的集中能力,培养数感,协调手脑合作,对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意志力的培养都有好处。”她说。

  北海小学一年级学生小豪就是珠心算的受益者。小豪的爸爸告诉记者,现在小豪的算数能力是全班第一位的,160道运算题,只需要两三分钟就能做完,几乎全对。“我眼睛一扫,答案就能出来,老师有时候题目还没报完,我就已经算出来了。”小豪说。

  已经中断多年的珠算学习还有没有必要继续?“现在珠算申遗成功了,或许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老祖宗的东西能不能重回课堂,要看教育行政部门的运筹帷幄了。”绍兴县实验小学金校长说。

  采访中,也有一些老师对珠算重回课堂持不同态度。有老师认为,作为非遗要传承没错,但既然有更简单的工具,为什么还要孩子去背复杂的口诀,增加学习压力呢?大多数校长则表示,可以将其作为选修课,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去发掘这古老串珠背后的奥妙。

 
7.6K
  来源: 记者 沈逸斐  作者:  编辑: 筱应
 
焦点关注
揭秘实名制下黄牛倒票新招:买短求长 通...
用户资金被盗却拒绝赔偿 余额宝余额谁来...
1.5亿涉案资金牵出医保惊人黑幕
 
百态绍兴
珠算申遗成功 却已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诸暨孟氏家谱最齐全 鲁迅家谱还只修到其...
“盲人”班主任胡中祥入围 央视“感动中...
浙东运河绍兴段获水利遗产保护奖
诸暨首支户外应急救援队亮相"公民慈善日...
图片新闻
无标题文档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技术支持 | 联系我们


©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