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健康 > 焦点关注 正文
  •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十大硬伤
    sx.zjol.com.cn  2014年02月28日  绍兴频道

      随着“虎爸狼妈”纷纷在香港、美国出现,“中国式家长”开始让全世界感慨。可以说,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龙的,但有些教育方式却有待商榷。本期,《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3位权威家庭问题专家,总结指出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

      1.动辄体罚。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曾在《虎妈战歌》一书中介绍了她的中国式教育法: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在美国引起轰动。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一直在父母的控制之下,孩子很难超越父母。美国爱荷华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夏霁认为,与其打骂,倒不如言传身教。家长在家不妨多把时间用在看书上,用家庭氛围给儿女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知道要努力学习。

      2.一味溺爱。溺爱也是中国父母常犯的错误。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统计发现,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70%~80%。这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建议,家长一要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二要分清是非对错,不能盲目满足孩子的要求。

      3.物质刺激。考95分以上,给孩子买电动玩具;考进年级前三,奖励100元钱;帮妈妈洗碗,给5块钱……不少家长喜欢用物质激励孩子,这个方法本身没错,但如果用错了年龄段,用得过度,可能让孩子变得贪婪、唯利是图。李君说,对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物质奖励不可缺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应逐步增加精神激励,比如多表扬、赞美。

      4.只养不教。瑞典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玉娟说,只养不教的家庭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这类家长要利用吃饭、睡前等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还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

      5.意见矛盾。为了孩子学什么兴趣班这样的事情,不少爸爸妈妈不停地争吵,让孩子无所适从。比如爸爸说考90分就可以去公园,妈妈偏说考95分才行。这类矛盾型家庭在对孩子的管教态度上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长期如此,孩子容易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会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张玉娟建议,父母双方要统一目标和计划,对孩子态度保持一致,对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

      6.期望太高。“爸爸妈妈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大部分中国家长以支配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把孩子视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即期待型亲子关系。张玉娟说,期望过高,容易让孩子变得敏感、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缺乏主动性、不善交往。建议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别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更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

      7.过度保护。有些孩子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上学放学车接车送,吃啥穿啥都是爸妈说了算。许多中国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把爱变成了包办。这容易使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变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做事没有主见、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张玉娟建议,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甚至让孩子适度吃点苦。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8.忽视情商。从三四岁甚至更早,中国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学汉字、练算术,而将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心理学研究指出,在预测一个人未来的幸福感、快乐度以及工作成就上,情商能力远比智商能力有效得多。培养孩子情商,家长首先要让孩子学会等待。比如给孩子一块糖,让他自己剥开糖纸,即使要花费很长时间,家长也不应代劳。其次要善始善终。比如玩完玩具后,要让孩子把玩具放回原位。最后要孩子说出感受。可以鼓励孩子每天都说一说,锻炼对自我情绪的敏锐度。

      9.扼杀创新。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画让父母看,会问“我画得像不像”;外国孩子则会问“我画得好不好”。这说明中国父母从小就忽视创造力的培养。李君建议,首先不要阻止孩子探索。像把整卷纸泡在水盆里、用床单在客厅搭帐篷这样的事情,不妨问问孩子为何这么做,而不是一棒子打死。其次别给孩子提供标准答案。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可以有很多种答案,父母可以试着问问孩子的想法,或者跟他一起去找找答案。

      10.回避性教育。很多孩子会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很多母亲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捡的等。回避性教育往往促使孩子“无师自通”,很容易曲解书本和网络上的一些内容。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当教育。比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来说,可以告诉他/她男女有别,有些事要分开做;身体有的地方是属于“自己”的,别人不可以触摸。

     
    7.6K
      来源: 环球网  作者:  编辑: 筱应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网站制作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