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健康 > 焦点关注 正文
  • 养生会馆谎称医疗机构“医美世家”涉嫌非法行医
    sx.zjol.com.cn  2014年07月25日  绍兴频道

      医美世家养生会馆打着“中医治病”的招牌,在短短10个月内赚取患者39万元的“诊疗费”,名为“养生会馆”,却成了“医疗机构”。那么,养生会馆到底能不能展开医疗活动?记者调查发现,“医美世家”没有相关医疗资质,涉嫌非法行医。

      养生会馆不具医疗资质

      根据网友反映情况和医美世家工作人员透露,医美世家总公司名为“新磁场”。那么,新磁场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记者通过北京市工商局网站查询,仅出现一家名为“新磁场(北京)美容美发有限公司”的结果。在许可经营项目一栏里,显示为“理发、美容(限非医疗美容)”。

      为了进一步揭开“新磁场”的真实面目,记者在北京市卫生信息网进行了查询,并未发现新磁场和医美世家的相关医疗机构或执业医师记录。也就是说,无论是总公司新磁场,还是实际从事中医理疗服务的医美世家保健会馆,都不是卫生部门批准备案的医疗机构,而为患者诊疗的保健按摩师与“医生”、“专家”是否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同样存疑。

      2005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中医推拿按摩等活动管理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在疾病诊断的基础上,按照中医理论和诊疗规范等实施中医推拿、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属于医疗活动,必须在医疗机构内进行,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

      在今年全国开展的进一步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中有关中医监督问题的批复》。

      《批复》指出,非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在经营活动中不得使用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高危险性的技术方法;不得开具药品处方;不得宣传治疗作用;不得给服务对象口服不符合《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规定的中药饮片或者《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规定禁用的中药饮片。

      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应当按照《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根据调查到的情况,记者多次致电新磁场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方均拒绝对此作出解释,也拒绝提供公司的准确地址和传真号等任何信息。同时,这位男性负责人再三追问爆料者的情况以及事发的门店,而对采访内容闭口不谈。

      打着中医幌子宣称能治病

      记者经调查了解,打着中医治病旗号的养生保健会馆并不在少数。许多按摩店、美容院,洗浴中心等都提供按摩服务,一些中医养生会馆还推出刮痧、拔罐,甚至针灸、艾灸等项目。专家指出,行业里鱼龙混杂,部分商家正是利用了养生与治疗的模糊界定,在不具备行医资质的情况下,打着治病的幌子进行非法行医。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表示:“养生本身是中医的一个科目,目的是预防疾病,即‘治未病’,所以很难界定推拿、按摩、热敷等物理疗法属于养生还是治疗,这就给一些商家钻了空子。”

      尽管中医的养生保健与诊断治疗难以泾渭分明,但是医疗机构与养生机构却界限清晰。北京大学卫生学研究中心主任孙东东介绍,医疗机构由卫生部门许可,而养生机构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能为消费者提供医疗诊断和治疗措施,只能进行健康干预,也就是亚健康调理。这是区别中医养生与治疗的根本特征。

      那么,从业人员是否也应具备相关资质?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推拿按摩服务的人员需取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保健按摩师证,才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就业。而针灸师,由于涉及从事医疗活动,须获得由国家卫计委发放的执业医师资格证,没有证书的所谓“医师”看病属于非法行医行为。

      “目前无证上岗的从业人员在市场中能占到60%-80%。”中国中医药学会全国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涛透露,美容院、足疗店等许多提供中医保健服务的商家都雇佣人员无证人员上岗,有的甚至从事针灸,为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带来风险。“有的门店给顾客用一种泻血疗法来吸脂减肥,用针刺破表层皮肤后拔罐放血,如果从业者技术水平不过关,很容易造成感染。消费者在不具资质的地方盲目治疗,严重的可能会致残,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

      孙东东表示,从事中医理疗服务的机构,如不具备医疗机构资质,或其从业人员没有相关资格,属于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与《执业医师法》,为非法行医。

     

     
    7.6K
      来源: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作者: 王宇鹏 赵敬菡  编辑: 筱应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网站制作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