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杂志·第八卷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镜湖杂志 > 散文随笔 正文
绍兴传统节日中的“吃”
时间: 2014年07月30日 11:30 绍兴频道

作者:赵文雅

  在某种程度上,绍兴人的传统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圆子年糕,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细究绍兴人讲“吃”缘由,看似一种口福的满足,实在是民众借助于吃这种形式以表达丰富的心理情感,以获得更为深层的社会意义。

  借“吃”行礼。江南绍兴素有礼仪之乡之美称,出于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宗的敬畏,每逢传统节日,绍兴人必有饮食祭祀。在祭请的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这或许是原始采集和狩猎时代,肉食是人们拼着性命猎来的,肉食之难得,人们才视之为上品。如春节过年用“五牲”福礼祭请神灵,再用祭请后的福礼制成的鲞冻肉、虾油浸鹅肉、猪头肉等为祖宗“分岁”。祭品除“牺牲”外,还有粮食五谷,时鲜的果品蔬菜在绍兴人的节日祭祀中也是常用的祭品。

  借“吃”叙情。在传统节日里,宴请亲朋好友,分享祭祀祭品,不仅是礼,更是一种情。如春节的宴请,亲戚间迎来送往相聚一起,边吃边聊,借此表达亲戚间的惜别或欢愉心情。就算是“新亲热即即,老亲挂上壁”,平时少有联络的老亲戚,春节过年的宴请列单中也是少有遗漏,徐非是即将与之“断亲”的远亲。借着过节的理由,宴请做生意的朋友,既可以增进朋友间的友谊,还可以借着过节请“吃”,交流经营信息,拓业生意业务;一些感情上的纠葛,往往也是在借节请“吃”中稍然平息。

  其实,传统节日期间的宴请,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吃”作为一种形式,人们在美食面前体现的互相尊重、礼让美德,不失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一种媒介。

  借“吃”养生。对吃的理性升华是“养生”,如春节是一个寒冷的季节,人们吃些五牲“祭品”等热量较高的肉类食品,对于抗衡寒冷的环境,保护人体阳气非常有好处。清明节吃艾糕,制作艾糕的艾叶具有理气活血,温经散寒的作用。正值梅雨季节的清明,闷热潮湿的天气时节,吃些艾糕对人身祛风除湿、温阳通络,不失为良药。至于端午节吃端午粽,糯米的健脾胃、止腹泻、缩小便、收自汗等功效,以及糯米配绿豆、百果、咸蛋黄等各式端午粽子,既营养丰富,又能起到健脾祛湿作用。而用来象征性消灭“五毒”的端午“五黄”食品中,黄瓜、黄桃应季水果,以及黄鱼、咸鸭蛋黄等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都非常有利于人们防疫防病。

  “七月七,吃只鸭”,绍兴人还有七巧节吃鸭补养身体习俗。《本草纲目》记载:鸭肉有清热、排毒、滋阴、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肺、润燥、养颜的作用,对于人们应对炎热夏季,保存体力无不是明智之举。至于中秋节,大家团圆围坐赏月吃月饼,补给因夏泄给身体带来虚脱的同时,也给“悲秋”、伤感的人们给予了精神上的“润养”。

  绍兴传统节日“吃”文化中,节日食品的献祭、集体分享与养生,其实负载的是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和民俗智慧。

作者: 赵文雅  编辑: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