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布可以创造多少税收?在印染产业集聚区滨海,一家名为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的企业,给出一个惊人的答案:今年1~6月,共生产2000余万米印染布,实缴税费5985万元,剔除相关因素,平均每米布创造税收1.5元。
上月,柯桥区公布《2014年1~6月实缴税费前400位企业》,87家印染企业上榜,“红绿蓝”名列印染企业之首。
较之“红绿蓝”,印染行业整体数据黯淡。“去年全区印染企业平均每米布创造的税收仅0.13元,今年估计更低。”柯桥区印染工业协会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柯桥印染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暴风骤雨式的“两极分化”——一极是以跑量为主的低端加工型企业,生存日益艰难;另一极是以质取胜的创新型企业,开始主导市场。
作为幕后推手,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在阵痛中收获希望:2010年以来,柯桥印染产业已淘汰落后产能31.75亿米。“红绿蓝”是印染企业新生代的缩影。
1米布创造1.5元税收
“车间静悄悄,员工在放假。”7月29日,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异常冷清。“检修污水处理池,生产线暂停两天。”公司副总经理黄新明语气淡定,“早在年初就列入计划的,一直忙于赶订单,才拖到现在。”
对于“红绿蓝”而言,不能停下来的只有一个地方——设计研发室。每天10~15个自主设计花样。目前,该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印花产品销售收入占公司主营收入的80%,产品附加值比同行同类产品平均高出20%。
受大环境影响,欧美客户对于订单价格的敏感度日趋上升,然而,“红绿蓝”价格坚挺,仍供不应求。今年1至6月,企业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2%,达到5400万美元,占总销售收入90%,出口量增幅在柯桥区名列前茅。
“红绿蓝”并非个案。距离“红绿蓝”一公里左右是绍兴迎丰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进深六七十米的坯布仓库,填满了白色,卷卷坯布,层层叠叠码得整整齐齐。几辆叉车来来回回,载上卸下,忙碌有序。“每天吞吐量1.4万匹。”仓库工作人员介绍。
去年3月开业的“迎丰印染”,目前18条进口生产线开足马力,日产36万米印染布。“两条腿走路:为中高端客户加工高品质印染布;与国内一线品牌、国外知名品牌服装商合作研发面料,把握市场主动权。”公司董事长傅双利表示,两天前,“迎丰印染”迎来日本优衣库面料设计团队,联手开发明年春夏新面料。
“花样设计团队扩充到三个班子,其中一个班子的设计师全部在国外。”绍兴县盛鑫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傅见林不惜成本网罗设计师,对他们的要求只有一个:定期交作品。“印染产能过剩,满足小众需求才能产生高附加值。”上半年,“盛鑫印染”实缴税收3970万元,跻身全区20强。
“像这样活力四射的企业,虽然只占10%左右,但它们是利润的领跑者,印染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向。”柯桥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娄东寅说。
集聚工程加速分化
相形见绌的是印染行业的整体表现。
据柯桥区政府提供的数字,全区规模以上印染企业上半年共生产86.82亿米印染布,完成工业总产值273.44亿元,同比下降6%;实现销售收入264.85亿元,同比下降6.5%;利润11.27亿元,同比下降9%。据此折算,平均每米布挣1角3分。“比三年前多挣5分。”柯桥区印染工业协会秘书长陈泉生语气中带着无奈。
“产能过剩,环保重压,成本高涨,是悬在柯桥印染产业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柯桥区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赵金良说,印染产业集群升级远非短期之内可以实现,目前仍处于阵痛消化期。
始于三年前的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是柯桥区政府的破釜沉舟之举。以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工艺、转变发展方式为使命的印染产业集聚工程,对印染企业而言,并非简单平面迁移,而是深入肌理的产业革命。
“其本质是设了一道门槛,加速印染企业两极分化。”陈泉生以5家投产的印染企业为例介绍,每家企业光设备投入就达2亿元,一个靠挣几分加工费维持的企业,是绝对跨不过去的。
据测算,集聚升级工程完成后,可盘出土地1.3万亩、削减产能和排放各1/3、提高附加值15%。目前,已有占70%产能、96家企业签约集聚,40个项目52家企业落户滨海集聚区开工建设,其中,5家已投产,今年计划再落户17只项目。
跨不过去的企业怎么办?迹象已经出现。“一些老印染企业,外墙上一年四季张挂大幅招聘广告的,大多日子难过。”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印染企业主提醒记者注意这个细节。
“开年到现在,老板换了三四个,生产线开开停停。”一家印染企业的车间主任不无抱怨,有次,环保部门来检查,联系不上老板,他被叫去“说明问题”。
“能耗高、污染重,生产线大多外包,在低价竞争中敛夺最后的盛宴。”赵金良认为,这些产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印染产业集群升级的挈肘因素。
以集聚升级工程为推力,实施印染行业非法、落后、过剩产能关停淘汰工程,2010年至今,柯桥印染产业淘汰落后产能31.75亿米,这个数字仍在增长中。
“雁阵式”升级模式
东盛印染1号蒸汽定型车间,洁净如洗,长达47米的德国产定型机,安静工作。“一年产能1亿多米,三分之二是低端产品。”这是“老东盛”干的事。迁入滨海集聚区,东盛印染掌门人徐卫东给销售人员下了一道命令:婉拒所有低端产品订单。理由很简单,“东盛”有足够的底气开拓中高端产品市场,锁定高利润。
底气来自脱胎换骨式更新的设备与技术。以设备为例,东盛印染仅染缸、定型机两项设备就投入了1亿多元。“先进设备在提升印染品质的同时,尤其节能。”东盛印染设备部主任徐国军说,新厂区选用的气流缸染色机,浴比为1∶5和1:2.5,而原先设备为1∶10和1:12。也就是说,以前,每印制1米布要消耗掉10或12公斤水,现在节省一半以上。
7月底出炉的财务报表显示,“东盛”每米布利润增加了3角,这近乎目前行业利润的三倍。而3月份投产以来,“东盛”的月销售收入保持两位数递增,仅7月,已突破7000万元。
就像一粒种子,阳光雨露促其生根发芽。东盛印染的升级路径得益于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在那片土地上,这样的“种子”,一粒粒蓄势待发!
“他们将和‘红绿蓝’、‘迎丰’等企业,组成一个‘雁阵式’升级梯队,完成印染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柯桥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娄东寅说,这个阵营里,带头振翅的绝大多数是在印染纺织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元老级人物,对于他们而言,消化阵痛,更是一个清晰观照自我、坚定发展方向的历程。
“如果让我扫23年马路,那也一定能扫出经验来了。”迎丰印染董事长傅双利被问及如此形势下,还砸几亿办印染企业时,着急地蹦出这句话。
17岁开始卖布,攒了钱开外贸公司,办纺织厂……23年,傅双利始终围着“布”转,积累财富的同时,洞察关于“布”的所有奥秘,从卖布到研发布,他一直努力的方向是掌握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主动权。
“印染工艺,可以改变布30%的特性。打个最直观的比方,国际顶级设计师为了达到一种效果,会守在染缸边几个小时,亲自调试。”傅双林说。
“亚洲最大纺织品集散地,这是几代柯桥人打下的江山,印染产业上承织造业,下接服装家纺业,就像一个枢纽工程,地位不可取代,只是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这位年轻的老布人意味深长地说,现在玩印染,不比往年了,我们投入2亿买设备,其中1亿就是环保设备。
凡注有"浙江在线绍兴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的电头。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短消息代码证:浙号[2006]00072-B011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之处,请联系管理员。凡标为原创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