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校园 > 园丁立方 正文
斯民百年风雨历程 东方风来满眼是春
来源: 浙江在线绍兴频道 时间: 2014年10月15日 15:56 绍兴频道

诸暨市东白湖镇校 黄亦厅

  斯民百年风雨历程

  斯民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自1904年创办新式学堂象山民塾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创办该校的先贤有斯仰止、斯耿周、斯夔磬、斯蔚唐、斯道卿等有识之士,多数曾赴日留学,首任校长为斯兰馨。第二任校长斯旦有语“以斯举有德于斯民,故以名焉”,斯民小学因此得名。校门上由康有为题写“汉斯孝子祠”,国民党元老吴稚晖题写校训“公诚勤恒”,徐逸樵之父徐道政撰写《校歌》:“五指峥嵘太白东,上林文化孕育中。我辈同到光明地,快乐真无比!启我本能迪我心,自勉自尊万事成。愿我少年振振振,努力向前进!”

  追本溯源,斯民小学耕读传家之风源远流长,从青龙义塾到家庙兼学塾形式的笔峰书院,再到新式学堂象山民塾,最后发展成为如今的斯民小学,组成一条教育的黉宇黄金链。百年风雨历程,斯民小学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斯行健,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斯华龄,美国科学院院士斯海文,教育家斯霞,历史学家斯维至,国民党上将蒋鼎文,北伐军独立师师长并营救过周恩来的斯励等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各个历史阶段,在党、政、军、文、科等各个领域,都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9年前,该校校长、教师由县政府委派。1959年学校改名为斯宅公社中心小学,后改为斯宅乡中心学校。1994年下半年,斯宅中心学校迁往上泉初中办公。1995年经诸暨市人民政府批准,该校恢复原名斯民小学。

  东方风来满眼是春

  作为浙江省百年名校,斯民小学实为中国近代办学的一个缩影。历史之悠久,脉络之清晰,史料之丰富,人文之丰博,实属罕见。在原古色古香的老教学楼,曾建有校史室。随着岁月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原有的规模亟待扩建,内涵需要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2003年10月,时任诸暨市市长的张仲灿同志实地考察斯民小学,现场拍板,由市政府出资30多万元维修斯民小学,初建校史室。2012年,时任诸暨市委书记的王继岗同志专程亲临斯民小学视察,充分肯定斯民小学在诸暨教育与文化史上的地位、贡献、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并特地从市政府财政拨专款50万元扩建校史陈列室,用以展示并传承斯氏文脉。

  在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时,斯民小学也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改善办学条件。校友、台胞斯孝坤先生慷慨解囊,出资100多万建成教育楼、生活楼各1座,并设立“斯金水、周香云奖学金”。台胞斯什企先生出资6万多元,建成“什企图书馆”。斯民小学校训“公诚勤恒”匾额在文革中被毁,现由中国美院教授、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重书。斯民小学校名由前《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题写。2003年11月,该校被诸暨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书法教学续写传承

  近年来,斯民小学与时俱进,以超常规的思路来谋求超常规的发展。校门开放,实施开放式办学,致力于书法特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该校首先成立以斯剑光校长为中心的书法特色教学领导小组,将书法特色教学提升到学校常规课程的重点来抓。同时,改善办学条件,优化书法教学环境:配备两间古色古香的书法专用教室,作为书法教学及学生平时练习书法的地点;创办“斯茗阁”书法活动室,供校外书法爱好者前来品茶、论道、写字;将退休教师斯舜厚的“梅园”作为校外书法创作、观摩实践基地。并且重视课程设置,每班每周开设两节书法课,每天中午各班安排一个小时的书香园,供学生专门练习书法。同时,优化师资队伍,由诸暨市书协会员斯剑光任专职书法老师,聘浙江省书协会员斯舜厚为专任书法老师,请著名书法家黄齐辉、骆恒光、许绍满、何涤非等为校外辅导员,定时来校指导。

  自2006年起,该校先后被评为诸暨市、绍兴市、浙江省书法特色学校,并成为浙江省青年书协、浙艺书画院、兰亭书画院、《今日早报》等单位的书法创作实践基地。2013年成为首个“浙江省书法支教基地”,来自中国美院的书法研究生经常前来实习指导。时至今日,该校已有斯浩、斯惠学、斯易、斯新阳、斯惠冰、斯辉苗等百多人在各类少儿书画比赛中获奖。

  每逢春节来临,斯民小学部分书法较好的学生,会在书法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施家沿、八石畈、廖宅、蒋村、李家宅等山村现场写春联并送给当地村民。村民们对这些小书法家非常欢迎,春节一近便翘首以盼,有时还会主动邀请。在千柱屋对面开土家餐馆的斯国才告诉笔者:“孩子们写的春联虽然稚嫩,但胜在心诚,更胜在活力四射。每年我都会去讨要几幅,挂在餐馆和家门口。”

  与此同时,该校还用臧克家、朱关田、邵华泽、陈敏尔、鲍贤伦等名家书法扮靓校园环境。原四川省省长蒋巨峰题写的“百年风范”、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题写的“乐育英才”等墨宝也都悬挂在校园内。这些墨宝和学生的书法作品,是该校开展书法特色教学的见证,也是对百年历史文化的传承。

作者: 黄亦厅  编辑: 筱应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绍兴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的电头。

看绍兴新闻,关注浙江在线绍兴频道微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