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 > 热点推荐 正文
公祭大禹:浙江文化独居魅力
2015年04月20日 14:09
袁云/摄
袁云/摄
袁云/摄
袁云/摄
袁云/摄

  2015年4月20日上午9点50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公祭大禹陵活动在大禹陵祭祀广场举行。

  今年公祭大禹陵典礼规格高、亮点多,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典礼庄重、大气、俭朴,是200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文化部联合主办公祭大禹陵典礼后的又一次高规格祭禹活动,体现了“北有黄陵,南有禹陵”的中华民族祭祖格局。

  今年祭禹仍采用“禘礼”的形式,用最高礼祭表达人们对大禹的景仰,共有肃立雅静、鸣铳、献贡品、敬香、击鼓、撞钟、奏乐、献酒、敬酒、恭读祭文、行礼、唱颂歌献祭舞、礼成等13项议程,显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

  据悉,今年祭禹十分俭朴,不举行酒会,没有警车开道,祭禹布置会更庄重,也更节俭。今年祭禹的歌舞仪式部分,有了进一步提升,演员服装方面重新设计制作,有专业乐队奏乐,唱颂歌有专业合唱团,新华社新媒体将图文向国内外直播。

  禹陵为大禹之葬地。明洪武年间,即被钦定为全国公祭36座王陵之一。明嘉靖考定墓址,由绍兴知府南大吉立碑,并书刻“大禹陵”三字于其上,覆以亭。碑高4.05米,宽1.9米,曾在1956年被大台风折成两截,后围接。禹陵右侧有一个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俗称鼓乐亭,传为祀禹奏乐之所。亭旁有近年新建的“碑廊”,内立秦始皇东巡会稽时命丞相李斯撰写的《会稽刻石》等珍贵碑碣多通。由此循石级而下,便是“菲饮泉亭”和菲饮泉,宋王十朋有“一水清涵节俭风”之句歌颂大禹的洁行俭风。亭下有“宰牲房”,系昔时祀禹宰牲之地。

  在我国被称之禹穴的有二处:其一在四川北川县九龙山下,相传大禹降生于此;另一处便是绍兴的会稽山麓,据《墨子》、《史记》等籍载,是古代治水英雄——禹的墓穴所在。相传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历尽艰辛,终于治平了洪水之患。后来,“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自古以来,在绍兴地区就流传这许多和大禹有关的传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禹疏了溪、计功会稽和禹葬会稽。

  大禹疏了溪

  了溪,后称剡溪,为今天曹娥江的上游。宋朝状元王十朋曾写过一首《余粮山》(又称《了溪》)诗,指出了大禹治水的“始”与“终”:

  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

  余粮散幽谷,归去锡元圭。

  据南宋嘉泰《会稽志》云:“了溪在(嵊)县东北一十五里,源出了山,合县南溪流入于剡溪。旧经云禹凿了溪,人方宅土。”宝庆《会稽续志》云:“剡溪古谓之了溪。图志谓禹治水至此毕矣。”

  传说久远时代,剡溪仙岩段西面的嶀山和东面的嵊山峰岭相连,剡中盆地是一个大湖。大禹到来,观察地理形势之后,便率民众劈开嶀嵊二山,开凿了溪,将剡中湖水导入大海。今清风大桥到嶀浦的剡溪两岸,河道狭窄,峭岩壁立,据说就是大禹治水时凿开的遗迹。昔时的盆地湖水,正因为“禹凿了溪”,有了大禹的治水之功,剡中于是变成沃野一片,“人方宅土”,人们从此耕作繁衍,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传说大禹治理了溪时的驻地,在今三界镇嶀浦东南的车骑山。车骑山峰顶拔地鹤立,远远望去,酷似一只覆置的铁锅,当地人说是大禹兴炊的大锅石化而成,故此山旧名甑山;又说大禹在峰顶上插旗指挥,百姓又俗称插旗峰。峰北峭壁百丈,壁顶有一小径,用足猛蹬,会发出訇然之声,这便是大禹留下的鼓声,人们称之为响石岭。山南岭上有一个黄土山包,传说是大禹居住的地方,故名禹山,山上曾筑有禹亭,今为禹山茶场。禹山南有一座二三十米的岩壁,壁的上端有一个黑乎乎的大洞,人无路可入,只容猴子进出,故名狒狲洞,至今不知里面有多大多深,传说是大禹藏治水秘诀的地方。山西有一个小山岙,据传是大湖岸边的一个船码头,大禹当年便是在这里登岸。此处山岙甚奇,大雪天,别地白雪皑皑,唯此地热,白雪落下即化,传说是大禹冶制治水器具时留下的余热仍在起作用。唐朝时,在这里建有一座宝积寺,香火很旺,惜今已毁。

  嵊州出产的奇石“禹余粮”,也是大禹治水毕功了溪的佐证。

  南朝梁代任昉在《述异记》中载:“今药中有禹余粮者,世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粮于江中,生为药也。”宋人高似孙编撰的《剡录》述:“禹治水止于此。山中产药,称禹余粮,盖余食所化。”嘉泰《会稽志》云:“了山……南有余粮岭,其地产禹余粮。”

  相传,大禹治水功毕,弃余粮,化为石。石磊磊如拳,碎之,内有赤糁,名禹余粮,或称余粮石,乡人则俗称“石馒头”。

  功计会稽

  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天下各路诸侯,在绍兴茅山(今会稽)开庆功大会。庆功会上,大禹对各部落上缴“贡赋”的情况进行审计。

  防风氏是当时的部落首领,自恃实力雄厚,一向不把大禹放在眼里,他不但在庆功会上迟到,更是谎称当地受灾严重,无力缴纳足额贡赋。其他酋长见防风氏气焰如此嚣张,也蠢蠢欲动。为捍卫权利权威,避免财政收入被地方部落侵吞,忍无可忍的大禹于是下令,以破坏贡赋制度的罪名判处防风氏死刑,由脍子手用石刀斩杀。为惩前毖后,大禹下令将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让人们永远记住以“会稽”(与今“会计”同义)为基础的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会稽山的名字由此而来。

  大禹葬于会稽

  司马迁在《史书》中曾记载:“禹会诸候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 。据《越绝书》记载,庙为夏少康时始建。秦一统六国,始皇亲临会稽,命丞相斯馔文碣石以记之。司马迁曾记曰:“上会稽,探禹穴”。汉灵帝立“汉禹庙碑”,宋赵明诚《金石录》有记;南朝梁建禹庙,后世有修缮事皆从之;南朝宋元嘉间,惠连成《祭禹庙文》。明嘉靖时,知绍兴府南大吉者,登会稽探禹穴,书“大禹陵”碑;道明自衡山拓“佝偻碑”,立于庙前;清康熙、乾隆皆亲往,并馔联、赋诗、作文以记事。

  绍兴禹庙历代多有修葺,累圮累修,计有“梁时修庙”,唐六和元年(公元808年)修葺,宋建隆二年(961)修葺,宋淳熙八年(1181)重建,元至大四年(1311)重修,明天顺五年(1461)重建窆石亭,嘉靖十九年(1540)立“大禹陵”碑并大修,清嘉庆八年(1803)重修,道光十一年(1831)和二十年两次整修,光绪三年(1877)和二十六年两次重修,以及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建大殿。1956年大台风,吹毁禹陵、禹庙多处建筑,绍兴县维修禹陵和禹庙,加筑禹陵围墙并整修禹庙围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禹塑像被毁。1970年,庙被农药厂占用,部分建筑、古树遭毁。1976年,禹陵开始新一轮修缮。

  1996年,大禹陵列入全国第四批重点文保单位。其登记清单为:绍兴会稽山禹陵为大禹的葬地。禹陵坐东朝西,有棂星门、甬道、大禹陵碑亭。相传墓内原有‘苇椁桐棺’,早已无存。陵南有禹祠,为近年重建。陵前‘大禹陵"石碑尚存。陵北有禹庙,庙依山而筑,气势雄伟。中轴线有午门、拜厅、正殿等主体建筑。庙内存有明、清告祭等碑三十二通。

  公祭大禹

  绍兴祭禹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2059年左右,从大禹的儿子夏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夏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公元960年,宋太祖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明清两朝的祭禹仪式和制度最为完备,典礼也最为隆重,明清两朝大祭禹陵各达20多次。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亲临绍兴祭禹。1933年,禹庙再度修复并举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动。

  1995年4月2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公祭大禹陵典礼,开启了新中国祭禹的新篇章。不久,江泽民同志亲临大禹陵视察,充分肯定大禹精神和绍兴祭禹活动,并亲笔题写了“大禹陵”坊额。接着,大禹陵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3月1日,文化部复函浙江省政府,同意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由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承办。这就意味着,祭禹不仅仅是绍兴乃至浙江的事,也是中华民族祭祀民族先祖的大事。

  公祭大禹,寄托着人们对立国之祖、治水英雄大禹的无限追思,表达了中华儿女弘扬大禹精神的意愿。2006年绍兴公祭大禹陵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发来贺信:“公祭大禹陵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禹以其疏导洪患的卓越功勋而赢得后世敬仰。其人其事其精神,展示了浙江的文化魅力,是浙江精神的重要渊源。公祭大禹陵,对于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都是有益的。”今年公祭大禹陵典礼主题是大力弘扬大禹治水精神,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魅力,展现绍兴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城市特点,为加快美丽水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把大禹精神贯穿在“五水共治”“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之中,以弘扬公而忘私、为百姓谋福泽的大禹治水精神。

  大禹属于绍兴,大禹属于浙江,大禹更属于每位华夏儿女。公祭大禹陵活动的传承和延续,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大禹精神将成为更多华夏儿女的精神财富。

来源: 浙江在线绍兴     作者: 计丹     编辑: 王建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绍兴"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绍兴"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绍兴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绍兴",并保留"浙江在线绍兴"的电头。

看绍兴新闻,关注浙江在线绍兴微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