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民间建筑业“风生水起”,造就杨汛桥上市“神话”
改革春风拂遍绍兴大地时,建筑业也有了实质性的扩张。先是有了全新组建的“一建”,绍建公司成了“二建”,民间建筑业也风生水起。目前本地建筑业的领头羊——浙江中成建工集团,就是从一个不起眼的农村建筑施工队成长起来的。经过33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断发展,中成集团已经成为由建筑、热电、化工、房产、投资等五大块产业组成的多元化经济实体。尤其是它的建筑业,无论是施工产值、科技创新还是质量创优,都走在中国建筑业的前列,两项施工技术创造亚洲之最。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该集团安徽分公司一举签下7亿元大单,其中包括合肥合同造价5.5亿元、高180米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安徽梅园购物广场。目前正在施工的亚洲最大当代艺术馆——上海喜马拉雅艺术中心则是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主要场馆。
造就杨汛桥上市“神话”的源动力也在于建筑业的发展。30余年前,绍兴县杨汛桥建筑队只有60名泥瓦匠、2000元的借款资本,在庞宝根等领跑者的创业指引下,该农村施工队成为全国闻名的建筑企业宝业集团,并成功上市。直到多年以后,人们发现,造就上市神话的“杨汛桥板块”的主导者几乎都有建筑从业经历,如庞宝根、金良顺、周永利等。他们当初看似无奈的外出“打工”经历,无意中开阔了眼界,也让他们早早地萌发了市场意识。更为宝贵的是,向外学经验的思路,一直贯穿着建筑企业的发展。据宝业集团老总庞宝根回忆,1997年去日本考察时,看到人家的工地上只有很少的几个人时,便感慨人家技术的炉火纯青和设备的先进,这促成了日后“宝业”与世界500强企业——日本大和房屋工业株式会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使“宝业”的技术核心竞争力突飞猛进。
D
从“建造建筑”到“经营建筑”,“绍兴模式”震惊全国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创新是建筑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绍兴建筑业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建筑企业实行产权改制,通过核定企业资产,采用提留、核销、剥离等办法,卸掉历史遗留下来的包袱,由国营、集体经营转为民营,把企业彻底推向市场。改制后的建筑企业产值迅速出现两位数的增长,一度震惊全国,被业内誉为“绍兴模式”。
在创新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绍兴市建筑业管理局在全国首先提出“经营建筑”的新观念,要求企业从建造建筑产品向经营建筑商品转变。这个新观念一提出立即得到各个建筑企业的热烈响应。从此,绍兴建筑业走上了一条产业化经营的新路。产前向勘察设计和建材业延伸,产后向房地产、设备安装和装饰业延长,实现了从“小建筑”向“大建筑”的转变,也为绍兴实现“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跨越打下了基础。
市建管局有关人士认为,回顾几十年,绍兴建筑业抢先一步上演出了一出出捷足先登的好戏,其中不同时期三次抢占市场次次都取得了成功:先是上世纪80年代
绍兴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由中成、宝业、舜杰这些大集团先行,发展到100多家建筑企业进沪施工,占全国进沪施工企业的1/4;在上海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后,紧接着瞄准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随后又抓住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的机遇,迅速进军全国各地,开辟新的基地。如今,绍兴建筑市场已经扩展到全国30个省(市、区)及境外,市外建筑产值占全市建筑总产值的八成。
绍兴市建管局总结了部分建筑企业在省内南下温、金、衢,北上杭、嘉、湖,建筑市场不断拓展的经验后,结合新时期的新形势,及时明确提出实施“一主两翼”的战略,也就是以上海为主市场,以省外、境外为“两翼”;同时采取小额投资、收购兼并、地区推介、资本运作等多种市场拓展模式,努力建设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的区域性市场,形成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和辐射效应,从而占据更多更大的市场份额。
(责编: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