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5日,苏州一家餐厅加入“待用快餐”爱心阵营,成为江苏地区首家响应者。昨天是该餐厅提供“待用快餐”的第10天,记者回访时发现,由于捐助者太多,领取者太少,积余数量连续几天超过50份的上线,餐厅已经暂停接受爱心捐赠。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了10人,知道“待用快餐”的6人中,只有1人表示自己会在需要时去领取。(4月26日《现代快报》)所谓“待用快餐”,就是人们在用餐时,多买一两份餐,留给需要的人享用。
按理说,这种饱含了人间温情的快餐,应当受到困难人士的广泛欢迎,即使不被一领而光,也不该大量剩余才对。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从本月15日以来,“诚客诚品”餐厅已经累计接受了73份爱心认捐,可是一共只送出去了21份,目前还积余52份。由于前来领取的人过少,餐厅已经在3天前暂停接受爱心认捐。
对于“待用快餐”遇冷一事,许多人将其归之于国人的面子观念;不错,国人确实爱面子,但在困难时吃一份“待用快餐”并不丢人;实际上,许多困难人士很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2011年8月,福建省石狮市一家名为“永恒阳光”的馒头店开张时,打出了这样一则“广告”:“本店所有馒头免费送给各种贫困人群,不对外售卖,请谅解。如果您是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收入低微的贫寒家庭、正在为找工作奔波的毕业生、无助老人、流浪者、拾荒者……欢迎您来免费食用。”而在此后,店里每天做出的200多个馒头,一送而光。
看看吧,同样是爱心赠送,免费馒头一个不剩,“待用快餐”却乏人问津。之所以如此,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免费馒头广为人知,“待用快餐”却“养在深闺人不识”。
前不久,厦门20岁的工人小张,因为老板拖欠工资无钱吃饭。无奈之下,他来到大排档,打算向老板赊账吃一顿饱饭,但连赊三家,得到的都是老板的拒绝。想想看,若有“免费快餐”,“小张们”还需赊账吗?但问题在于,他们该到哪里去领取“待用快餐”呢?可见,作为新生事物,“待用快餐”在国内刚刚兴起,根本没有多少困难人士了解“待用快餐”。
而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餐馆与志愿者多作努力。一方面,餐馆应当以醒目的方式,对“待用快餐”广而告知,让困难人士了解“待用快餐”。另一方面,餐馆还可以主动联系街道、社区,邀请困难人士来店里领用“待用快餐”。一旦困难人士感受到了“待用快餐”的温暖,他们就会尽力宣传“待用快餐”;他们的口碑,比什么广告都有效。待到那时,“待用快餐”自然就会深受欢迎。如此一来,困难人士得到了切实的帮助,顾客的爱心也落到实处,堪称双赢。
可以预料的是,只要“待用快餐”的倡导者、参与者坚持不懈努力推广,“待用快餐”就会日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人知晓、人人欢迎的社会现象。孙曙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