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70后80后的小伙伴们有多少还记得儿时的回忆,你的课本,玩具,零食……也许来不及回忆,我们就已经长大,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美满或不美满,事业成功或不成功,但是我们同样有过纯真难忘的童年。
“糊焦饭”(图片来自网络)
大灶前做饭(图片来自网络)
“老太婆,饭又烧焦了!”
“谁叫你少放水的!”
厨房又传来老爸老妈的争吵声,烧饭还真是一项技术活,尽管有电饭煲高压锅,但是两老还是时不时地把饭烧焦,这倒令我想起了儿时的“糊焦饭”。
大约摸20几年前吧,农村里把厨房叫做“灶头间”, “灶头间”的面积一般比现在的厨房面积大。烧饭做菜用的“大灶”是村里的能工巧匠用砖头和石灰砌成的,占地约有2平米,也有些是自家男人砌的,如我家的大灶就是父亲自己砌的。这里面可有讲究了,好的大灶用料少,通风好,起效快,几分钟,几根柴就把一锅水烧开了,差一点的大灶用料多,费时费力费柴,现在想起来,这里也包含许多燃烧有关的物理常识。父亲只是一个寻常的庄稼汉,砌的“大灶”自然缺少专业水准,不过这歪打正着,却在我的童年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又香又脆的“糊焦饭”。
由于家里的“大灶”不是很“灵敏”,所以一家人经常把饭烧焦。尤其是我,在寒冷的冬天,总是抢着干烧饭的活,因为烧饭的时候一点都不感觉寒冷了。那时候,灶肚里烧的是稻草,木柴,点燃后的稻草在灶肚里跳动着欢快的火苗,橘黄色的,把整个“灶头间”映得亮堂堂,也省去了不少电费。父母总是耐心地教我:添柴的时候不要添太多,柴火堆中间要用“火添”(即烧火棍)挖空,由于技术不过关,我好几次在使用“火添”的时候把锅给捅漏了,弄得母亲哭笑不得。
一家三口的饭大约需要十几分钟,由于我掌握不好火候,在饭快要熟的时候还拼命地添柴,饭就被我烧焦了。可就是这烧焦的饭,香脆诱人,用锅铲盛出来,捏成一团,非常好吃。有时候,如果母亲先炒菜,把锅洗干净后再烧饭,这时候,锅表面还留着少许油腻,烧出来的“糊焦饭”整块整块的,一点也不粘锅,一揭而起,就是一口锅的形状,邻里串门的时候,经常互相品尝各家的“糊焦饭”。
村里的长辈经常讲:远古时候,有英雄少年用糊焦饭团引蛇出动,为民除害的故事,那可不是一般的蛇,而是水桶般粗细的巨蟒,“糊焦饭”的诱惑可见一般。
大灶肚里还可以煨年糕,烤番薯等。养猫的人家,如果找不到自家的猫了,那肯定在大灶外的“灰仓”里睡懒觉,有些猫咪贪图温暖,尾巴都被带有零星火星的稻草灰烤焦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厨房是越造越高级,“金木水火土”各种材料粉墨登场,油盐酱醋各种调料也令人眼花缭乱。可现代人生活水平好了,饮食选择多了,却吃出了许多现代病,富贵病。亮闪闪的厨房远看一尘不染,近看油腻不堪,于是,我更加怀念儿时的大灶,怀念那香喷喷的“糊焦饭”……(文/张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