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亮集团总裁、董事长冯亚丽
把姐弟的爱融入铜业
【《周易》于乾、坤两卦之后,即列蒙卦。蒙者,难也。可见苦难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寻常。冯亚丽也一样。她认为,苦难并不可怕,全在当事人如何应对。平庸之辈,面对苦难,颓然叹息而失措,终至一蹶不振,为苦难所吞没。而坚强之人,面临苦难而意志弥坚,认定目标,艰苦奋斗,终会否极泰来,苦尽甘至。冯亚丽的人生经历,证明了这一点。】
与冯亚丽交谈的那个下午,天气很好,阳光从窗户中斜插进来,照在她的脸上,看起来特别灿烂。她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说到动情处,眼角中还闪出了泪花。这时,我才感觉到,一个在商海中叱咤风云的“铁娘子”,原来还有这么感性的一面。
其实,这才是真实的冯亚丽,一个行事果断泼辣,但又不失温情的女人。
冯亚丽上有3个姐姐,1个哥哥,下有1个妹妹,1个弟弟。从小很苦,上世纪60年代,她们被下放到当时的诸暨市湄池镇湖西村。因父亲有海外关系,七兄妹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吃了不少苦头。
“别人家的小孩都可以很高兴地去上学,而我们却不能;我们家所有人的生活费用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为了贴补家用,我们几个小孩,一大早就拿着畚箕到大街小巷去捡猪粪,被人白眼;家里买不起瓜子,就把别人吃完西瓜吐掉的瓜子捡来,炒着吃。我穿的衣服,都是哥哥穿过的,在学校里经常遭人笑话。”
冯亚丽说起这段经历时,眼中一直噙着泪花。她至今不敢多看反映文革时期的电视剧。看到电视剧中别的孩子也像她这般受苦,总会勾起心酸的回忆,眼泪会忍不住哗哗地流。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这段至今仍让冯亚丽觉得感慨万千的经历,磨练了她的坚强意志。
“有时候,办企业碰到困难了,感到辛苦了,我只要想想过去,就会觉得坦然,觉得没有过不去的坎!”冯亚丽说。
冯亚丽谦逊、低调、朴素。如果在店口的大街上碰到她,你还以为是一个普通的女子,根本无法与年营业收入250多亿元的企业总裁联系起来。当我们要求她讲讲创业故事时,她一再谦虚地说:“我没有创业故事。我们这个公司是我阿弟海良创办起来的”。
1992年,在诸暨市阮市镇一家羽绒厂主管技术、生产的冯亚丽,被弟弟冯海良叫到了现在的这家企业。不过,当时还不叫“海亮”,而叫诸暨铜材厂,离1989年创办还不到4年时间。
“隔行如隔山。从原先的管理服装,到管理铜加工,跨度很大。为了弄懂这一行,别人做时,我经常下车间去看、去问,一呆就是半天。那时候,企业还很小,管理人员不多,分工不像现在这么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管仓库、管生产、管质量,一天到晚都是忙厂里的事。”
说起这段经历时,冯亚丽的眼圈又红了。“我觉得真是对不起两个孩子!那时,我女儿12岁,儿子6岁。学校放学了,别的孩子都有家长接送,只有我们没有。他们只有自己回家。好多次,我看到他们一个横的一个竖的,在沙发上睡着了,看到孩子这么可怜,我的心里很不好受!”
“我弟弟冯海良还要苦。创业初期,全国各地的市场是他自己跑的,有一次挤火车,他还把一只鞋子挤在了车外。弟弟这么苦在外闯市场,我做姐姐的,就更要把公司管牢、管好,分担他的压力!”冯亚丽说。
一位了解海亮的业内人士告诉我们,海亮发展最独特的优势,是姐弟俩配合默契,优势互补。作为董事局主席的冯海良,以他所向披靡的气势,“攻城掠地”,在外开拓市场;而作为总裁、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的冯亚丽,则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爱心,在内实行精细化管理。“弟弟在外闯天下,姐姐在内抓管理,在浙江省的企业当中,决策层这样的搭配,是十分少见的。弟弟敬重姐姐,姐姐顾惜弟弟……”那位业内人士由衷地赞叹说。
市场扩张,也许是男性的优势。1996年,铜加工行业跌入低谷,别的企业纷纷停产转行之时,弟弟冯海良却逆风飞扬,投资2500万元改建铜管生产线,两年后市场回暖,人们这才读懂其用意。1998年开始,大量同行企业不景气,苦于丢不下包袱,海亮则逆向思维,对部分优质资产进行横向联合、收购和兼并重组,将此作为扩大生产规模和能力的机遇。此后,海亮又投资2.5亿元,分三期建设年产3万吨的高清洁度盘管及内螺纹盘管项目,向中国第一家实现年铜材产销量突破10万吨大关的企业冲刺。
精细管理,也许是女性的专长。冯亚丽将一天一天不断壮大起来的企业,仔细打点,以大姐般的爱心,去网罗和关爱人才;以女性的周到与细腻,去建立企业的制度;以近乎完美的要求,去抓产品的质量;以和谐发展的理念,去建立企业文化,使海亮这艘大航母,在商海中驶得更稳、更远。
尝到甜头后,海亮集团又成立了铜加工研究所,相继开发了市场急需的高精度铜盘管、冷凝管、合金管等系列产品。在住宅用铜水管展现良好市场前景时,又组织技术人员开发了覆塑铜水管、空心连铸铜水管等水暖器材,一举打破了日本、韩国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的垄断地位。更可喜的是内螺纹铜管模具的研制成功,改变了我国内螺纹高档铜盘管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冯亚丽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她要求“产品零缺陷,客户无抱怨”,把产品质量看作企业的生命,并将它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大体系中;在全国民营企业之中,海亮是最先订立诚信制度的,凡不按规定时间支付应付款的,企业自愿按照同期银行利息的10倍予以赔偿;职工工资发多少,是企业工会与行政方集体协商决定的,这在绍兴市开了先河;而工会与行政方签订职业安全卫生集体合同,在浙江省又是第一个。
姐弟俩内外配合,仅仅10多年时间,就把海亮集团打造成了一个巨无霸企业。2007年,海亮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58.7亿元,利税8.5亿元,自营出口居国内铜加工行业首位,综合实力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86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3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93位,被国家统计局评为第二届国家大企业集团竞争力第2位,连续4年居绍兴市百强民营企业第1位。
“企业大了,我的精神压力也大了。宏观调控、政策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新的困难,人民币升值给企业造成的压力,都需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去应对。我每天不断地学习,搜集一些信息;同时,一年要上多少项目,需要多少资金,都要事先有个安排,及早向银行增加授信额度。否则,等项目要上了,再向银行打报告,就根本来不及,会错失发展良机。”冯亚丽说。
以爱凝聚员工的心
【铜是坚硬的,铜也是冰冷的。然而,在以铜加工为主业的海亮集团,却处处让人感受到温暖的气息。是什么原因让铜也有了温情?是因为冯亚丽把对企业、对员工、对社会的温情,融进了铜体,从而让冰冷的铜体散发出了迷人的温暖。】
海亮现在有6000名员工,其中有5000多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
在与冯亚丽的交谈中,我们问了一个看似题外的问题:员工们碰到你,一般称呼什么?
冯亚丽笑笑。“老员工多数都叫我‘四姨娘’;新招来的员工,开始时毕恭毕敬叫我冯总、冯董,可过不了多久,也都改叫我‘四姨娘’。我觉得‘四姨娘’听起来更亲切!”
冯亚丽在他们七姐妹中,排行第四,“四姨娘”的名号就是这样来的。
员工们觉得,叫“四姨娘”确实比叫冯总或冯董来得合适。在他们眼中,无论怎么看,冯亚丽都没有老总的派头和架子,而是更像一个阿姨,处处关心着你,呵护着你,让你觉得和蔼、可亲。
去年,已经在企业工作了10年的一个老员工朱和根生病住院。为了治病,家里已经拿出了全部积蓄,但还是远远不够。无奈之下,儿子朱陈焕给冯亚丽打了电话。
朱陈焕说:“那个时候,我也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打了一个电话。我说,四姨娘,我爸爸病得很重。没等我开口,四姨娘就说,你不用说了,你叫你妈妈到公司来拿钱。然后她说,明天下午,出差一回来,就会到医院来看望我爸爸的。我爸爸听说后很感动。那天中午,好像饭也多吃了一点,叫我买菜的时候,给他多加一个菜。可惜第二天,我爸爸就突然去世了。”
那天下午,冯亚丽出差回来,看到朱和根已经走了,她就流泪了。她说:“我真的很内疚,我说好的要去看他的啊,我去看他一眼,多好!”
朱陈焕说,他爸爸去世后,冯亚丽又拿了1万元钱过来,让他们办丧事。之后,又问他家里面有没有什么外债什么的,当得知他家里还有七八万元外债,当天下午,冯亚丽就打电话给他,让他过去再拿1万元钱。后来,又在工会的协助下,给他在工厂里安排了工作。“那时候,我就是想,她就是我的亲阿姨。”朱陈焕说。
2006年2月份,海亮成立职工互助基金会,公司行政拨款100万元,为困难职工解困救急。目前基金会已有基金300余万元,已有120多名员工获得基金会困难补助80余万元。此外,工会每年出资60余万元,为员工生日、婚假、产假、直系亲属亡故等提供福利。
员工的劳动条件好了,生活环境又如何?我们来到了海亮花园参观,增加一点感性认识。结果,所见所闻令我们大为惊讶!
这是一所投资1.2亿元,占地262亩,总建筑面积55180平方米,集办公、员工住宅、休闲活动为一体的高标准花园社区。一位员工告诉我们:“我是2005年从武汉大学毕业应聘到海亮来的,一来公司就为我安排好了单身宿舍,有单独的卫生间和阳台,并且还配置了电话、有线电视、空调、宽带等现代化的设施,感觉真的像在家一样,无论生活、工作都很方便。”
据海亮的员工介绍,海亮花园内有6幢职工家属公寓楼,都是按现代住宅理念设计的,另有34幢欧式别墅,分别入住公司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专家。内有一所2000多平方米的会馆,一楼有超市和餐厅,二楼有医务室和阅览室,健身房、游泳馆、灯光篮球场、网球场一应俱全。
海亮的员工是这样评价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其他单位有的,我们更好、更舒适;其他地方没有的,许多方面我们也都具备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说起此事,冯亚丽却十分低调:“这没什么,对员工好就是对自己好。”她把改善员工条件,当成了“四姨娘”的份内事。她认为,一家成功的企业,必然是内部和谐、外部和谐的统一体,离开了和谐,企业难以成为一架运转的机器。惟有和谐,才能促进海亮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既然是“四姨娘”,当然也关心员工的学习、自我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生涯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培训的机会,给他们创造更多的上升空间。2005年,海亮投资700多万元,与中南大学联合开办了有150人参加的1个硕士学位班和3个本科学历教学班,旨在为公司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此外,公司还选送优秀管理人员参加同济、浙大、南开大学等举办的MBA、EMBA总裁研修班学习,以提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目前,集团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研修班、培训课、座谈会,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已在海亮集团形成。
即使是对违纪的员工,冯亚丽的处理,也像一个姨娘一样,既讲原则,又有亲情,让员工们不得不服。就在一年前,冯亚丽在一次对车间的例行检查中,发现一个员工有些异常。“我老是看,这个人就是倒着走,跟车间主任倒着走,你要我走这个,偏不走,你怎么着?”
冯亚丽后来了解到,这个员工因为违反了工厂的规章制度,车间主任按照规定扣了他200元钱。冯亚丽说:“后来我就把这个人叫过来,对他说,你违反了规章制度,这事情肯定是你错,但考虑到你的实际情况,这200元钱,我替你缴了!这样一做,这个员工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这件事让我认识到,员工好像是一个弹簧,你给它拧得越死,等到螺丝一松掉,它就弹得越高。对人要慢慢引导,用道理去说人,这样效果会更好。”
用制度来约束人,来管理人。但是冯亚丽认为更重要的,还是人的感情。因为用感情去感化他们,就能够使员工们的积极性发挥出来,这样配合起来会更加好。
海亮的6000名员工中,冯亚丽叫得出名字的不下3000人。我们还真不相信,追问她:这么多人你是怎么认过来的?冯亚丽说:“我们公司活动搞得很多,党、工、团组织,经常会搞一些活动,像学习、培训、联欢、考察,我有时间一般都去,这样一来二去,彼此就认识了。”
冯亚丽的手机号码,许多员工都记得,逢年过节,员工们会给她发个短信:“祝四姨娘节日快乐!”无论多忙,她都会回:“我好开心哦,谢谢你!”
2006年,冯亚丽被评为“全国关爱员工十大民营女企业家”,2007年,海亮集团被授予“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国人老话,善有善报。也许,任何荣誉对于务实低调的冯亚丽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没有人能够想象,让冯亚丽最为开心的却是职工的短信。从冯亚丽身上,处处可见:大爱无边。
冯亚丽与员工一起过节日
用爱回报当今社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内一位知名企业家曾说过,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通俗地归结为“三心”:最好有“爱心”,其次有“诚心”,至少不能没“良心”。而冯亚丽,是爱心、诚心、良心三者兼备,使海亮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冯亚丽的众多职务中,她很看重“党委书记”一职。
她告诉我们,在读中学时,为了加入共青团,她打了3次报告,可都因父亲有海外关系,而进不了共青团的门。最后一次,她壮着胆子找到了村团支部书记:“我的那个小爷爷,我连面都没见过,我们真的没关系,你就让我入团吧!”村团支部书记想想有道理,就让她入了团。
也许出于这一情结,海亮集团对党建工作十分重视。1997年,组建企业党委,开了诸暨市私营企业建立党委的先河。紧接着又组建了团委、工会。党、工、团组织通过各种活动,在员工与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提高了企业的向心力。
“其身正,其令也行”。作为党委书记的冯亚丽,总是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关心员工,关注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同时把行政管理人员与思想政治工作“合二为一”,各公司的总经理、中层管理人员、车间主任既是行政管理人员,也是组工干部;既要抓好生产,也要负责属下员工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坚持做到生产经营和员工的思想工作两不误。
冯亚丽与她的弟弟,有个共同的脾气:“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即使是党建工作也不例外。海亮试图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经营管理层中的优秀党员推荐为党务工作者,把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到经营管理层。这一后来被命名为“双培双推”的做法,在诸暨市成了一条成功经验,在全市私营企业中广为推行。
作为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代表,冯亚丽对科学发展有着她自己的理解。她说:“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海亮决不做以影响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为此,她要求所有下属企业,必须做到“三废”完全达标排放,切实增强环保意识,在环境整治上起带头作用。
在治理“三废”方面,公司严格执行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加大自查自纠力度,对排放不达标单位,立即停产整治。同时,提高了设备的引进、改造和升级速度。投资120万元对含油酸洗废水进行处理,处理水平高于国家标准;投资180万元对烟尘及噪声进行全面治理,还企业周边环境以碧水蓝天,体现了一个特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姐弟俩眼里,教育不仅仅是一项崇高和神圣的事业,更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
在店口镇,父母经商办企业,没法照顾子女读书的人很多。许多生意人,把子女送到了杭州、绍兴等地去读书,子女不习惯,做父母的也不放心。怎么办?海亮决定在店口镇创办一所外国语学校。
1994年,海亮外国语学校奠基了,并取得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可到第二年8月,2000多万元投下去了,学校建好了,开学时间也临近了,但来报名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冯海良那个急啊,简直无法形容。
“那时我母亲就是担心儿子呆掉,我也感到十分心痛。我们先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去,然后又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并且给大家做出郑重承诺。那时,我们压力是很大的。”
天无绝人之路。只要精神不倒,道路总会打通。和经营企业一样,冯海良放开思路找出路,使出浑身解数,动员所有亲朋好友及社会关系,挨村挨户介绍海亮学校的优势和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
天道酬勤!到9月5日,总算凑起了200多名学生,办了4个班。风雨过后,彩虹初现,海亮学校就这样蹒跚起步了。
江河不择细流,高山起于垒土。海亮教育现有店口、诸暨两大校区,近万名在校师生,成为浙江省第一家大规模、高品位、现代化的教育集团。谁能想象,10年前的海亮学校,竟会是当今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民办中小学?透过海亮教育,多少学子踏上了新的征程,又有多少失学儿童、贫苦学生受到了良好教育,扬起了理想的风帆?从冯亚丽的笑容里,笔者解读出办教育才是阳光下最幸福的工作,最有意义的生活。
冯亚丽始终认为,致富思源、自觉回报社会是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她的领导下,公司广泛地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企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从2002年起,海亮集团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分别在重庆、内蒙古等西部地区投资房产、商贸、市政工程、塑胶管道等领域,至今已累计投入几十亿元,在发展壮大企业的同时,也促进了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她本人也被授予“西部开发功勋浙商”荣誉称号。
海亮集团现已招收残障职工290余人,退伍军人200余人,并解决了200余名下岗职工再就业。此外,从2003年起,公司面向全市低保户、贫困户,招收初三应届毕业的子女入学读书并冠名成立了海亮机电班,至2007年4月,企业已累计出资30余万元,培训200余人,并安排就业。
从1997年开始,海亮集团推出了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爱心活动,10年来共资助“双特”(特困、特优)学生200余人,资助200余万元。2007年,冯亚丽又倡导设立了“海亮关爱助学金”,每年投入关爱助学金20万元,将“助学帮扶”纳入了常规化轨道。
从1995年开始,海亮每年组织慰问当地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已累计出资330万元。从2002年开始,海亮开展村企结对,与柯溪坞等村子结成帮扶对子,长期通过“三供”(提供技术、提供就业岗位、捐赠资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2006年8月,她又出资10多万元,组织柯溪坞村6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进行体检,并医治患有白内障疾病老人,受到当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2008年春节,冯亚丽再次拿出100万元,慰问生活困难的父老乡亲……
对于修桥、修路等社会公益事业,她更是慷慨解囊。为保护五泄禅寺这一历史文物,集团捐助80万元,使这一千年古寺重新焕发了青春;杭坞山寺庙复修,公司捐赠180万元。企业所在地店口修建到市区的公路,公司一次性捐款200万元,为乡亲修筑了一条畅通路、便捷路、致富路。
作为一名女性企业家,冯亚丽对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更是倾心支持。仅2007年,海亮向省、市妇联、妇女儿童基金会支持、赞助活动经费100多万元。
近日,由海亮捐赠1000万元成立的海亮医疗救助基金会正式成立,主要用于店口行政规划区域内因突发事故伤害、患疑难杂症造成大额医疗费而无经济支付能力致困的救助。截至目前,店口镇已有两批受助人员(共57名)收到了71万元的救助款。今后两年内,集团计划每年再注入1000万元,充实基金规模,扩大救助范围。
2007年,冯亚丽和海亮集团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捐资及认购冠名基金7000多万元,以实际行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她本人被授予“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称号。
“路虽远,行则至”。在社会责任的大道上,冯亚丽有信心做得更好,走得更快,行得更远,让股东、员工、社会更满意。
夕阳西下,柔和的余辉在冯亚丽饱经风霜的脸上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蓝图,宛如无垠的大海,风平浪静时分,散发出母性的馨香。冯亚丽——四姨娘招牌式的微笑,就这样融入笔者永恒的记忆。
中西节日喜相逢,今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恰逢阳历2月14日的情人节。中西节日重叠在一天,这种情况确实少见。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