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汽丰田旗下的战略车型全新卡罗拉“低价”上市。
“与上一代卡罗拉相比,全新卡罗拉价格降了1.6万元。”一汽丰田销售公司总经理姜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一方面得益于一汽丰田高达90%的国产化率;另一方面,通过市场调研发现,上一代卡罗拉售价较高是其销量难以走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全新卡罗拉的投放上,一汽丰田采用了“降价”策略。
同时,为弥补华北市场份额较低的情况,一汽丰田提出“华北战略”,计划两年内华北市场占有率至少翻倍。
分析认为,对于到任不足4个月的一汽丰田销售公司总经理姜君而言,全新卡罗拉是其迎来的首次大考,在内有同门车型雷凌PK,外有众多A级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姜君领导的“突围战”压力重重。
卡罗拉花冠冲击3万辆月销量
全新卡罗拉上市后,第十代卡罗拉将逐步退出市场,形成全新卡罗拉和花冠并存的局面。在销量方面,全新卡罗拉预期达到月销2万辆的目标,花冠的月销目标为1万辆,两款车型合计贡献约3万辆的月销量。由于产能爬坡原因,今年全新卡罗拉的市场预期是10万辆。
除了卡罗拉和花冠,一汽丰田全新威驰今年以来稳定在月销1万辆以上,按照此前预期,全新威驰今年有望贡献14万辆销量。
按此计算,以全新威驰、花冠、全新卡罗拉组成的小型车阵营今年将为一汽丰田带来36万辆的销量贡献,加上第十代卡罗拉今年以来累计销量已达到4万辆,因此,在一汽丰田的66万辆的销量目标中,小型车将贡献60%左右。
此前,在全新威驰上市之初,一汽丰田提出“小型车战略”,计划打造以全新威驰、花冠和卡罗拉为代表的小型车体系,并将这一体系的销量占比提升至60%。
从全新威驰和致炫开始,丰田尝试在南北丰田推行同平台、差异化的产品投放,这一尝试在全新卡罗拉和雷凌车型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两款车型在亮相和预售价公布后,市场关于“同门兄弟之争”的讨论不绝于耳。
对此,姜君向记者坦言,这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但全新卡罗拉拥有明确的市场定位,“解决(同平台车型竞争)这一问题并不困难”。
“华北战略”计划市占率翻番
目前,一汽丰田在华南市场表现较好,销量贡献率达到30%以上,而在华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较低。
自5月18日开始接受预定,到6月19日上市,全新卡罗拉预定量达到8028辆。其中,华南的订单占到了30%。基于这一现状,一汽丰田酝酿已久的“华北战略”浮出水面。
按照一汽丰田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平野雅则的介绍,为了提升在华北的销量和市场份额,公司正在研究、制定华北战略。
据悉,这一战略覆盖山东、华北、天津、北京、河南等地,也是小型乘用车销量最大的区域市场。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目前华北市场在一汽丰田的销量版图中占比约为13%~14%,一汽丰田计划用两年时间,让华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实现翻番。
2014年,丰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目标是110万辆。今年北京车展上,丰田汽车副社长伊原保守提出丰田未来在华发展目标:力争在日系品牌中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在各大品牌中市场占有率第三、逐步实现年销量200万辆的目标。
“达到10%的市场占有率是丰田对于中国市场由来已久的预期。”丰田中国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但近年来的市场现状却让丰田不得不延缓这一目标。从2014年开始,丰田预期在华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当下的中国市场规划,提出了20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
丰田欲挑战大众A级车霸主地位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今年1~5月,排名前十的轿车车型中,大众品牌有5款,除帕萨特之外,其余全部为A级车。包括三款通用品牌车型和一款福特品牌A级车。日系品牌中,仅日产轩逸入围。
一汽丰田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通过捷达、宝来、速腾、高尔夫等多款车型投放,大众形成对A级车市场的完全覆盖,大众的产品经验值得借鉴。
这也是未来以丰田为代表的日系品牌的车型布局方向。从A0级市场开始,丰田计划在这一优势市场发力。
“日系的销量增长主要来自新车放量。”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有别于德美系在A级车阵营上投入较大,日系目前的发力集中在A0级市场。
根据乘联会销量统计,自去年年底以来,丰田致炫、全新威驰、本田飞度等产品相继入市,销量增长明显。一汽丰田全新威驰今年前5个月累计销量达5.5万辆,同比增长7453.6%;致炫同期销售3.3万辆,月均水平保持在6000辆,远高于上一代产品雅力士。
上述丰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丰田在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优于竞品,在强化中国市场地位之后,从A级车市场“突围的机会很大”。
除了小型车体系,混合动力也将成为丰田的销量利器。据悉,明年,一汽丰田会导入一款以卡罗拉为基础的混合动力车型,其混合动力总成等零部件均会实现国产化,从而大幅降低价格。
凡注有"浙江在线绍兴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的电头。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短消息代码证:浙号[2006]00072-B011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之处,请联系管理员。凡标为原创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