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口汽车品牌的“万辆俱乐部”里,5月份又多了一个新成员——路虎。此前,仅有大众、宝马、奔驰、奥迪、JEEP五个汽车品牌曾出现单月进口量超过1万辆规模。
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数据库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海关汽车进口量为12.67万辆,同比增长17.5%,再次创下近三年来新高。
国机汽车(600335,SH)市场部高级经理王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进口汽车数量高位运行,和部分品牌市场需求旺盛从而导致这些品牌在华销售企业或代理商增加进口量有必然的联系。”
这一现象在Jeep和路虎两个豪华SUV品牌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今年以来,由于SUV市场保持旺盛需求,销量持续增长,5月这两个品牌的进口量均突破1万辆,其中对于路虎而言尚属首次。相比之下,大众、雷克萨斯等品牌的进口量排名出现下滑。
今年5月,SUV车型的进口量达到7.65万辆,在汽车进口总量中占据六成以上的份额,远远高于轿车和MPV车型的占比。
在汽车进口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进口车市场的库存压力已经显现。来自国机汽车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进口车库存系数依然远远高于警戒线,不少经销商为了消化库存一直在推行降价促销的活动,5月进口车优惠幅度达到了今年最高峰值。
5月四大品牌进口破万辆
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数据库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进口汽车总量为56.37万辆,同比增长32.0%,其中乘用车进口量55.86万辆,同比增长32.6%。5月份,海关汽车进口量为12.67万辆,同比增长17.5%;乘用车进口量12.55万辆,同比增长17.8%。
其中,进口量增长最为明显的品牌是奔驰、Jeep、路虎等豪华车。今年1~5月,奔驰进口车在华月均销量约为9000余辆。相比去年同期的月均销量7000余辆,同比增幅近三成。今年以来,奔驰品牌单月的进口量持续保持在进口车品牌排行榜的前三名。
相对于奔驰而言,Jeep和路虎品牌销量增长速度更为明显。今年前5个月,Jeep品牌的月均销量约为7500辆,比去年同期的5000辆增长五成;路虎品牌在华月均销量约为8000辆,相对于去年同期的月均5600辆增幅超过四成。
分析认为,Jeep和路虎品牌的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SUV市场的高速增长。今年5月份,SUV进口量为7.65万辆,远高于轿车和MPV车型,后两类车型的进口量分别为4.33万辆和0.57万辆。同时,SUV车型在5月进口汽车总量中占据超过六成份额,达到60.9%,而轿车和MPV车型所占的份额分别为34.5%和4.5%。
受益于SUV市场的需求增长,今年5月份,路虎和Jeep两个SUV品牌的进口量均已经突破1万辆,分别为1.19万辆和1万辆,分别位列进口量第三和第四位,仅次于宝马和奔驰品牌,这也使得今年单月进口量突破1万辆的汽车品牌首次增加至4个。
就Jeep品牌而言,5月进口量最大的车型为自由光,进口量约为3000辆,占Jeep品牌进口量近三成;路虎旗下进口量最大的车型为极光和揽胜,进口量分别超过了5800辆和3700辆,同比增幅分别为250%和300%。
库存压力下让利现峰值
部分进口车品牌的销量出现快速增长,并不意味着目前我国进口车市场并不存在库存压力。就宝马品牌而言,由于今年以来其进口车销量增速明显放缓,库存危机已经出现。
一位华北区宝马经销商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我店的库存系数已经达到1.8左右,超过库存预警线,库存主要来自于进口车。”
奥迪的市场表现也不乐观。作为我国进口车市场的主要支柱之一,今年前5月,奥迪品牌在进口量同比小幅增长的情况下,销量增幅几近为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经销商的库存。
王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今年以来,进口车市场的库存系数一直保持在3左右,4月微涨为3.1,5月份虽然有所下降,达到2.98,但是依然高于库存预警线。”
在豪华车市场波动最明显的2012年,让利峰值出现在7月,进口车的平均优惠金额高达7.42万元。而今年5月,由于库存压力加大,经销商层面已经显现出较为明显的让利行为,今年以来优惠幅度保持在8.5%以上,5月则攀升至今年的最高峰值,达到8.9%,环比增加0.4个百分点,进口车市场平均优惠金额达到5.8万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走访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时也发现,雷克萨斯LS的优惠幅度已经超过10万元;去年一车难求的宝马X3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优惠,其中老款宝马X32.8i车型的优惠幅度已经接近5万元,刚刚上市的小改款X3车型也已经出现2万元左右的优惠。
国机汽车方面预测,由于去年下半年单月进口量较高,可能导致今年下半年单月汽车进口量增幅放缓,但是进口车数量依将处于高位运行,库存压力仍将持续,进口车经销商的经营仍然面临较高风险。
凡注有"浙江在线绍兴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的电头。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短消息代码证:浙号[2006]00072-B011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之处,请联系管理员。凡标为原创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