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杂志 · 第九卷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镜湖杂志 > 评论札记  正文
访谈电视剧《邓小平》编剧之一黄亚洲
时间: 2014年08月27日 13:30 绍兴频道

作者:施晨露

  问:这次电视剧《邓小平》剧本创作是否周期特别长?主要笔墨着眼于哪些方面?

  答:剧本的创作时间,前后有三年半。关于塑造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形象的长篇电视剧,之前也有过数次尝试,有点甚至也拍摄过,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面世。这次我们的这个写作团队,算是第三次搭建的团队,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直接进行创作指导。

  电视剧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披着黑纱的天安门城楼,那是1976年,毛主席逝世。从那一刻写起,写到1984年国庆大阅兵。这8年时间,正是小平同志艰难复出,重返领导岗位,毅然采取一系列重大决策,使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过程。我们创作团队的主旨,就是写出、写好、写活“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形象。这8年,小平同志的经历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努力结束“两个凡是”对全党全国的思想束缚,毅然终止整个社会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现在想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这么干我们国家何谈兴盛?但是,就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来说,那可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尤其是要曾经戴过“右倾翻案复辟的总头目”帽子的邓小平来努力推动,何其艰难!但是邓小平眼里唯有人民的福祉,“中国人民再不能这么穷下去了”是他那个时期萦怀于心的最主要的理念。他强力推行了进行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工作,如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扶持科学与教育、恢复高考、推动“知青回城”、放开个体工商业、允许办中外合资企业、允许借债融资、允许广东“先行一步”创办经济特区等等,他的胆略是过人的。在外交上,他推动了中美建交,与“挟马岛胜利余威”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进行了艰巨的谈判,坚持收回香港主权,奠定了香港回归的基础。8年中的这些大事、大过程,我们都努力作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描写。应该说,我们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

  问:审片时,从剧本到影像呈现,有否超出您的预期? 答:我们几位编剧在审片时都感到了欣慰,有些一度创作中的场景和故事由于吴子牛导演的二次创作显得更加集中,特别是主演邓小平的马少骅,他以出神入化的演技把邓小平的音容笑貌演活了。他本人也很刻苦,平日一遍一遍模拟揣摩邓小平的生活习惯和说话语气,他的敬业精神使我们感动。我们的一位编剧甚至评价他是“伟大的演员”,我也这么认为。所以,我很期待这部剧在央视播出后观众的反响。

  写《邓小平》剧,关键是塑造好主人公邓小平的人物形象。怎么处理呢,我个人的感觉是,要抓准小平同志不仅是国家的领袖,更是人民的领袖这一点。处理拨乱反正一系列重大问题,他的着眼点都是从人出发,以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为出发点。当然,笔力要讲究准确、传神,这对我们编剧确实是一个考验,所以写得也比较辛苦。创作过程中,我们专门去了小平同志的老家四川广安。小平同志73岁上黄山,我们也上黄山,并且走了黄山附近的安徽农村,访问了率先推行“大包干”责任制的小岗生产队,体会小平同志在当时情况下如何支持安徽等地推行农村改革的艰难过程。

  出演这部剧的明星,我看都演得很到位。比如饰演卓琳的萨日娜就把握得很传神,又比如张嘉译演的习仲勋,在“杀出一条血路”开创深圳经济特区时的表现,其表演也相当到位。有些配角,尽管戏份不多,比如北京的那个“片儿警”,比如专门请来饰演前首相田中角荣的日本演员,都是活灵活现。相信大家在欣赏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时不会因为有“明星出演”而带来的“出戏”感觉,希望观众们能喜欢,关键是,能深切感受我们这个一路走来很不容易的时代。

作者: 施晨露  编辑: 金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