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健康 > 养生保健 正文
  • 哪种菜是素中之王
    sx.zjol.com.cn  2014年11月26日  绍兴频道

      黑木耳营养极为丰富,为古代帝王独享之佳品,有“素中之荤”“素中之王”的美誉。据《礼记内则》记载和汉学者郑玄的注解,以及宋代陈皓的《礼记集说》,都证明黑木耳为上古时代帝王独享之佳品。黑木耳的营养价值

      黑木耳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约10%,脂肪、纤维素、铁、钙、磷、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和C等有效的营养物质。据化验分析,每百克黑木耳中含钙375毫克,相当于鲫鱼的7倍;含铁185毫克,相当于鲫鱼的70倍,是一种非常好的天然补血食品。

      黑木耳是一种珍贵的药材,明代著名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木耳“性甘平,主治益气不饥”等。

      黑木耳中的胶质,有润肺和清涤胃肠的作用可将残留在消化道中的杂质、废物吸附排出体外;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黑木耳内还有一种类核酸物质,可以降低血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对冠心病、动脉硬化患者颇有益处。黑木耳中的多糖有抗癌作用,体内球蛋白的组成成分有显著增加,从而增强了抗体,可以作为肿瘤病人的食疗。

      黑木耳具有益气强身、滋肾养胃、活血等功能,它能抗血凝、抗血栓、降血脂,黑木耳的作用降低血粘,软化血管,使血液流动动畅,减少心血管病发生;黑木耳对胆结石、肾结石也有较好的化解功能,黑木耳的作用因为它所含的植物碱具有促进消化道、泌尿道各种腺体分泌的特性,植物碱能协同这些分泌物催化结石,润滑肠道。

      黑木耳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植物胶质以及一种叫做“多糖体”的物质,这是一种天然的滋补剂,和黑木耳中丰富的纤维素共同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而防止便秘,有利于体内大便中有毒有害物质及时清除和排出,从而起到预防直肠癌等癌症的作用,还可促使肠道脂肪食物的排泄,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吸收,从而起到防止肥胖和减肥作用。癌症病人在使用了这种多糖体后。

      黑木耳中含有一种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成分,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小剂量阿司匹林相当,可降低血黏度,使血液流动畅通。北京心肺中心的研究结果已证实,每日泡发10~15克黑木耳食用,即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血液黏稠度高、血胆固醇高的中老年人经常吃黑木耳有预防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作用,有利于防治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和冠心病。

      研究还发现,脂质过氧化与衰老有密切关系,黑木耳还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使人延年益寿。因而,使用黑木耳烹调菜肴,不仅菜式多样,具有香嫩爽滑、引人食欲之特点,而且有益于人体健康,是一种理想保健食品。因此,中老年人经常食用黑木耳,或用黑木耳煮粥,对防治多种老年疾病,抗癌、防癌、延缓衰老,都有很好的效果。

      黑木耳红枣汤

      材料:猪里脊肉100克、黑木耳10克、红枣8个、姜片、料酒1大勺、盐适量。

      做法:先将猪里脊肉洗净切成丝;将黑木耳泡发后去掉根部,洗净,也切成粗丝;枣洗净切成两半,去掉枣核;锅中放水,把猪里脊肉丝、黑木耳丝、红枣、姜片一起放入锅中;加料酒,用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煮20分钟;用勺撇去汤表面的浮沫,然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这个汤每日早、晚餐后各一次。经常服食,可以驻颜祛斑、健美丰肌。

      黑木耳枸杞炖鸡汤

      材料:鸡一只、黑木耳10g、枸杞10g、生姜、料酒、盐适量。

      做法:先将鸡洗净,黑木耳水发,生姜切片;用锅烧水到沸后,放入鸡煮去表面的血渍,倒出用水洗净;将鸡肉放入炖锅,加入清水,烧沸后,加入少量料酒、生姜、枸杞、黑木耳炖2小时;最后加入盐即可。

      功效:适合一切体虚血亏、肝肾不足、脾胃不健的人食用。

      双耳汤

      材料:白木耳10克,黑木耳10克,冰糖30克。

      做法:将白木耳,黑木耳用温水发泡,除去杂质,洗净,放入碗内,加冰糖,水适量,置蒸笼中,蒸1小时,待木耳熟透时即成。

      功效:可分次或1次食用,吃木耳喝汤,每日2次。养阴润肺,补肾健脑,适用于肾阴虚,血管硬化,高血压,肺阴虚咳嗽,喘息等。

      凉拌木耳

      材料:干的黑木耳,黄瓜,红辣椒,大蒜,香葱,芝麻,盐,味精,麻油。

      做法:先水发黑木耳,再将黑木耳根蒂去掉、杂质、洗净,放入开水中氽一下,捞起沥干水分,盛在碗内,加入黄瓜丝、红辣椒丝,蒜泥、芝麻、盐、味精、麻油,拌匀后即可享用。

      功效:清爽可口,易于消化。

     
    7.6K
      来源: 中奢网  作者:  编辑: 筱应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网站制作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