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文雅
现在我们所称的大菱,其实是对菱角的通称。
据《嘉庆山阴县志》记载:“越人谓小者为刺菱,巨者为大菱,四角者为沙角菱,产莫盛于山阴,每岁八月,菱舟环集体于鉴湖中”。
柯桥区福全镇是盛产大菱的地方,特别是双山、五洋村一带均属古鉴湖水系,河面宽阔,最适宜种植大菱。
双山、五洋村一带种植的大菱主要有四角菱、二角菱。四角菱的主打产品是驼背白,外壳薄,肉质厚实,鲜甜而松脆,是大菱中的佳品。
四角菱既可以生着当水果吃,也可以剥壳炒菜或放汤吃,味道都非常鲜美。老熟的四角菱,用清水煮熟后,和着绍兴老酒喝,是极佳的搭配。
绍兴人水煮老菱时,讲究“一蓬火烧熟”,切忌对正在煮沸的菱角中途揭开锅盖,否则损减熟菱的清香和口感。
二角菱,外壳厚实,肉质较粗,水份相对偏少。从前,小孩常用煮熟的二角菱,剔除内肉,然后,再用鲜毛竹筒的内薄膜封除其中一个口子,制作吹奏的哨子。
二角菱适宜做成“酱大菱”。用陶制的缸或甏,放入老熟湿润的二角菱,再上盖一层厚厚的菱蓬叶。之后,老菱表面逐渐脱落腐烂,以发酵菱肉,一个月后,酱大菱制作告成。酱大菱外表黄亮,最适宜清水煮熟吃,口感比鲜大菱来得香甜。
刺菱,其实是一种野生菱,体小,壳厚,菱角尖,采摘时容易伤人手。但刺菱蓬经过整理清洗,再用沸水煮下,加点盐、麻油、味精,是一只上好的凉伴小菜。
种菱,是水乡人的绝活。这生于水,长于水的大菱,它的母本还是需要大田的孕育。每到农历清明前后,人们将去年留下的菱种,从水底捞起来,检查一下发芽情况,有芽的菱种移到大田里繁殖,灌上水,再浇上一次上等的人粪料,从此不能断水,每七天浇一次上等的人粪料。菱苗慢慢生长,放叶长茎,待到夏至前后,出田移植,到江河里去种植。
幼小的菱苗如何种栽到“深不见底”的河床?起先需要借载“梯子”。在一束菱茎末端,拴上五尺多长的稻草绳,然后用菱叉栽入河底的泥土之中,这就叫种菱。
种下后,待到菱秧成活发稞分蘖时,就需为菱秧“围堰筑堤”。先在菱秧四周用毛竹打桩(俗称“荡笆竹”),再用水草、茭白草编结成的“长条”(俗称“沿荡”),沿着“荡笆竹”围绕成圈。这时浮在水面“沿荡”,犹如堰堤,把漂在水面的菱秧圈成了菱园。
菱苗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精心管理,比如治虫,用竹梢拍打菱叶治赖虫,清除菱荡中的浮萍和杂草。
农历八月初三,据说是灶王爷的生日,从前绍兴菱农这天要去荡里采菱。这第一次采摘的俗称“腰菱”,请灶王爷尝鲜。这时的菱角量少、极嫩,以后随着大菱的逐渐成熟,采的菱一次比一次多,也一次比一次大。大菱从开摘到“败蓬”,持续将一个多月。
采菱,是江南水乡的特有的一道风景。“风生绿叶聚,波动紫茎开。含花复合实,正待佳人来。”南朝·梁·江洪的采菱诗,描绘的是一幅水乡采菱场景。
采菱也有一定经验,把小划船停泊在菱荡边缘,坐在船头,双脚下垂浸于水中,中间用竹篙点一篙,摘一阵。点篙不能歪斜,否则就会漏摘而使老菱脱落沉于河底。大菱有很尖的芒刺,容易刺手,有经验的采菱人不是直接去摘,而是用手从水底托上来菱蓬,才不会中刺。采摘时两手左右开弓,将大菱分大小、老嫩,分别抛摘于舟中。
现今,绍兴的大菱品种日渐丰富。笔者在农贸市场见到嘉兴南湖的红菱品种。卖红菱的大姐说,她从嘉兴南湖嫁到福全七贤桥而来,看到这里的水质非常适宜种大菱,于是夫妻俩搞起了大菱种植,菱种就是从娘家带来的,南湖菱比绍兴菱成熟季节要提前,只是口感略逊绍兴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