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杂志 · 第十四卷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 > 镜湖杂志 > 评论札记  正文
黄亚洲和“邓小平”
时间: 2015年04月01日 11:35 绍兴频道

作者:李烈钧

  摄影棚外拍的这张照片蛮中看:编剧和“伟人”,作家和“领袖”,神情相应,气场交融,仿佛时空穿越。现实中的黄亚洲和摄制中的“邓小平”,两人并肩留念,有情有义有缘。

  黄亚洲满世界跑,隔三差五发来邮件。近年的文字与图片,多与邓小平有关。早几个月,他在北京地安门内大街米粮库胡同邓家大院,和邓小平家人座谈,发来一张邓楠和邓榕的现场照片,姐妹俩和剧中的“邓楠”、“邓榕”相谈甚欢。画面外,可以想像当时手持相机的黄亚洲的欣喜愉悦。

  黄亚洲和“邓小平”堪称至交故友。他的文学机缘,多次和“邓小平”交集:二十几年前,写电影剧本《开天辟地》;十年前,写电影剧本《邓小平1928》;后来写长篇小说《日出东方》、《建党伟业》;近4年,又和邓小平研究专家龙平平、编剧张强、魏人一起,倾力打造48集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最近半年,又完成了22章节、计56万字的同名长篇小说,2014年8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频频与世纪伟人神交,黄亚洲也够牛的。

  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筹拍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指导剧本创作的中央文献研究室荆山识玉、慧眼识珠,点了黄亚洲的将,他成为三位编剧之一。

  邓小平从软禁中艰难复出,重归领导岗位,面对积重难返的现实,毅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使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如何写出、写好、写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重大历史题材,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结合的艺术手段,应当大节不虚,小节不拘,但如何把握“不虚”和“不拘”的度?如何经得起方方面面乃至观众的审查,又让故事和人物有艺术感染力?这些问题,严格考量编剧和摄制组的政治素养和艺术功力。

  这部作品反映的历史,从1976年毛泽东去世、四人帮覆灭起,到1984年国庆大阅兵止。这一时间段,正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之后,义无反顾地设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反映邓小平的气魄、胆识与智慧,以及这位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给当代中国带来的神奇变化,取舍与设计十分重要。

  人们熟悉30年前的中国:四人帮垮台、思想解放大讨论、推翻“17年两个估计”、恢复高考、全国科学大会、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推动“知青回城”、中央工作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两个凡是”、终止“阶级斗争为纲”、宝钢建设,放开个体工商业、联产承包与农村改革、允许借贷融资、允许中外合资办企业、允许广东“先行一步”创办经济特区、推进中美建交、坚持收回香港主权、奠定回归基础……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事件大体过程,人物基本态度,黄亚洲他们的剧本,加上导演和演员的二次创作,把握精准,构思谨慎,细节感人,布局跌宕起伏,清晰地再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作家凭作品说话和立足。黄亚洲写剧本,似乎也学习邓小平处事,一副高屋建瓴的做派:全方位、高密度、大气势。他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写剧本、写随笔……文学专著30余部。

  他的作品,是用脚“写”出来、用心悟出来、用情流淌出来的。重走长征路,他一站站走了;汶川大地震,他冲到重灾区去了;写雷锋,他浙江湖南东北三地反复奔波,几十万字长篇,识人之所未识,言人之所未言……半年前穿插走一趟曲阜,孔府孔陵孔庙,几十首诗倚马可待,合成诗集《我在孔子故里歌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演绎得淋漓尽致;上个月再去一趟美国,从大洋彼岸发来组诗《美国东海岸》39首,在美东的十天,平均一天四首,意象具象奇巧突兀,思维游走天马行空。故而,他写邓小平,意蕴丰厚,得其所哉。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千里万里的伟人踪迹,近五年里,主要围着“邓小平”转,并没有转晕他。

  于是,观众在屏幕上看到:天安门披上黑纱、邓小平给半瘫痪儿子檫背、华国锋在政治局会议上宣布粉碎四人帮、广东专业户养鸭超过4只吓得向干部下跪、安徽农民冒死包产到户、罗瑞卿让战士们抬起他的轮椅激情演讲、“有案底”的知青考上了北大、陈景润搬出了栖身的锅炉房、习仲勋“杀开一条血路”的坚韧……随着剧情,广大观众进入历史的回忆和反刍。中年以上的两代中国人,太熟悉这一段历史了。可以说,每个中国人的人生经历都受到了邓小平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命运的彻底改变。

  黄亚洲把创作过程当做“一种怀旧”。虚构的人物中,有他自己清晰的影子,比如乡下的“知青”,比如重圆大学梦的学子。他说:“参与六十万字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写作,我一直怀有个人感情。要不是笔下这位超凡脱俗的主人公对于中国的勉力推动,我的父亲可能一辈子不会接到他梦寐以求的那份‘平反错误’的红头文件,我的母亲还会继续在她的教师生涯里上百遍地填写‘家庭成份地主’的屈辱表格,我的后半生也不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也有可能还在每天用粮票丈量自己的肠胃,以布票比划补丁的尺寸。”

  三落三起的邓小平,带领中国峰回路转开创新天地。“第二次解放”而获得人的尊严的,岂止黄亚洲,是亿万中国人!

  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最担心的是收视率。遥控板在观众手里,喜欢了,一集不肯落下;抓不住眼球,立马摁键换台。2014年8月8日晚,《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当日即获同档节目收视冠军,播出仅两天,收视率已创新高,大获好评。在国外的黄亚洲,又向国内发来海外华人兴致勃勃观看和热议的信息,这是他和摄制组得到的莫大慰藉。

  真事,真话,真情,连场景和道具也力求原貌真实。不仰视,不神化,不“高大全”,不“伟光正”,人们耳熟能详的邓小平时代的党政军人物、科技界泰斗、文艺界人士和工农兵群众的苦难经历、喜怒哀乐,都在这部作品中朴朴实实娓娓道来。

  这是一次情感的忆念,凡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都刻骨铭心,恍若昨天,一次又一次被促动泪点。观众认同的,不仅是一部电视剧,不仅是编剧与导演吴子牛,也不仅是邓小平的扮演者马少骅,更是一段历史、一条道路。

  “邓小平”在剧中,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情感思绪,加上四川官话,如此感人,真让人想再问候一声“小平您好”。行家评说,“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国家重大革命人物电视剧拍得最好的一部。”

  邓小平93岁辞世,离“历史转折”还有长长一段岁月。理想和精神总是延续的。时代在一往无前地前行,自会涌现新的令人振奋的历史转折。衷心期盼,用同样开放、求真、务实的心态,再拍一部续集,展现邓小平晚年的魅力和风采。

  白发共青丝,翘首同期待。黄亚洲和“邓小平”,可好?

作者: 李烈钧  编辑: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