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公告称,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事实上,这已经是近半年以来的第三次降息。此前,2014年11月22日、2015年3月1日央行曾两次降息,降息幅度分别为0.4和0.25个百分点。
降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其影响辐射房市、股市、债市等各个经济板块,对P2P网贷市场也不例外。“今年以来,央行两次降息对网贷行业影响明显”,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霍肖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由于市场资金充裕度、流动性提高,网贷平台也随之下调了平台项目收益率,部分平台由之前的12%左右下调到8%”。
不过,金信网首席运营官安丹方认为降息也会促使P2P网贷平台收益回归合理和正常值。她对记者表示,“虽然P2P网贷的收益率可能出现下滑,但是由于降息有利于改善实体经济,降低借款人融资成本,提高资产质量,坏账率也会随之降低,当然投资人的风险也会变小。“
P2P网贷利率随降息下滑
5月10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据央行官方公告显示,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而这已是央行半年以来第三度宣布降息。2014年11月22日、2015年3月1日央行曾两次降息,降息幅度分别为0.4%和0.25%。半年内连续三次降息并伴随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有人欢喜有人愁。融360分析师认为降息对房地产行业带来直接利好,对炒股者而言降息也能给股市带来巨大利好。与此同时,降息带来的货币市场更加宽松,“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宝宝类产品的收益获奖走低,收益率有跌破4%的可能”,银行理财收益率也将进入下行通道,而P2P平台则会失去高息的优势。
正如霍肖桦对《证券日报》所言,“由于市场资金充裕度、流动性提高,网贷平台也随之下调了平台项目收益率”。在今年2月份宣布降息后,陆金所就迅速作出反应于3月1日凌晨发布利率调整公告,表示受降息影响,某款产品不同期限利率分别下调0.29个百分点及0.35个百分点不等。
据第三方资讯平台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3月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为15.02%,环比2月份下降了44个基点(1基点=0.01%)。“从各大P2P网贷平台看,不少平台主动做出了利率下调的举动。同时低收益率大型平台的成交量不断扩大,以及央行相关政策的影响,进一步带动了行业综合收益率的下滑走势。预计至2015年底行业综合收益率将跌至12%-13%。”2015年4月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为14.46%,环比3月份下降0.56%,与2014年12月相比下降了1.62%。
有利于提高资产质量降低坏账
P2P行业连接着借款者和投资者两端,因此降息对于行业的影响应从两端来看。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需要融资的企业而言,央行降息意味着从商业银行借贷的成本降低了,未来优质的借款项目利率肯定会有所下调,而中长期来看,P2P行业的借贷利率下调的空间也很大。”安丹方也认为,“对于投资者而言,降息会导致整个大型P2P网贷平台理财端产品的收益进一步下滑。当然,此前我们之前也一直在倡导P2P收益应回归合理和正常值,划定例如年化收益率15%的上限。”
不过霍肖桦分析指出,收益率虽然下降,对高风险、高收益客户的吸引力下降,但是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网贷收益率依然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和一般的理财基金产品,因此客户转移并不明显。“总体来看,降息促使网贷行业调整收益率,同时也促使其开拓新的投资领域、筛选更好的投资标的。”
同时,安丹方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P2P网贷的收益率可能出现下滑,但是由于降息有利于改善实体经济,降低借款人融资成本,提高资产质量,坏账率也会随之降低,当然投资人的风险也会变小。
“从借款端来看,P2P服务的群体是传统金融企业无法覆盖的客户,如小微企业或者个人,虽然现在银行也在做小微企业贷款,但银行受贷款规模的限制,只能满足20%-30%的市场需求,剩下的都是P2P需要服务的客户群体,受降息影响,P2P行业贷款利率预计也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小微企业通过网贷进行融资。”此外,在安丹方看来,降息短期内将导致银行业息差收入下降,银行寸头反而出现缩紧,因此之前无法从银行融到资的小微企业仍然拿不到贷款,这对于网贷来说也是好机会。
凡注有"浙江在线绍兴"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绍兴"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绍兴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绍兴",并保留"浙江在线绍兴"的电头。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短消息代码证:浙号[2006]00072-B011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之处,请联系管理员。凡标为原创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