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门诊住院费用、航空医疗转运、专业护士全程陪同……这些服务都可以通过购买境外旅行险获得。除此之外,有些保险产品还提供刺激项目意外伤害,甚至承保恐怖分子行为造成的意外伤害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数十款同类产品后发现,境外旅行险的售价从单日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而其保障额度也横跨数十万到数百万。境外旅行险的期限,也可以选择数天到一年不等。有保险公司人士表示,该保险只能保障急性突发病症,慢性病等既往病症并不在保障范围内,所以无法取代境外医疗险等健康险产品。
“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仅有不到10%的出境游客会购买境外旅行险。”一家财险公司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我国出境人数的逐年递增,如何提高境外旅行险的购买意愿,成为摆在保险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
理赔额度可达百万
2014年7月中旬,Z先生在伦敦旅行期间因高烧引发肺脓肿,随后被送入当地的圣托马斯医院。
“如果购买了境外旅行险,一定要把医疗卡随身携带,外国医院会根据医疗卡的联系方式联系保险公司,要求提供治疗担保。也可以由同行人员联系保险公司,与医院主治医生进行三方通话。”利保保险资深理赔经理陈锐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8月12日,经过肺排脓、抗炎治疗,Z先生病情趋于稳定,并于8月15日,转入普通病房。治疗期间保险公司,协助Z先生办理了签证延期。
转入普通病房后,保险公司为其联系航空公司转运回国。如果选择国内航空公司转运,需要3个工作日后才能得到回复,而且病人携带氧气机上飞机的要求被国内航空公司拒绝。而外航则在48小时内答复,并且可以携带氧气机。
“如果外航无法提供服务,就需要专业航空公司调运最近的空中ICU专机过来。”陈锐说。
最终Z先生在香港护士的全程陪同下,于伦敦搭乘芬兰航空飞机回到国内。转运费用13万元人民币(6.1983, -0.0029, -0.05%),加上在伦敦的治疗费用35万元人民币,Z先生相当于获得利保保险48万元人民币左右的赔付。
Z先生所购买的是一款境外旅行保险。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多家公司的数十款此类保险产品后发现,除了上述国外紧急医疗和转运外,旅行保险的保障范围还囊括诸如:行李延误、行程取消、钱物和证件丢失等,甚至一些刺激类项目和恐怖分子行为造成的意外伤害也可以承保。
“境外旅行险一般按天购买,每日售价在数十到几百元,根据目的地的不同和旅行天数决定,也有面向留学生和长期境外工作人员的1年期产品。76周岁以上客户,要加收50%左右保费。”某外资财险公司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以安联保险的无忧国际境外旅行险环球尊贵型为例,其紧急住院医疗费用达100万人民币,紧急医疗运送和送返则无上限。
安盛天平智行天下旅游保险-尊贵休闲计划除了医疗服务和转运服务外,还增加旅行者运动装备丢失和租用、旅行租车保险等附加保障,意外伤害包括恐怖分子行为造成的伤害,此外还承保个人钱财和信用卡、手提电脑及手机。
上述两款产品的价格在每日百元左右。而相对大众的东南亚地区旅行险,则价格偏低,畅游东南亚B款售价每日5元,其医药补偿也仅有2万。
“外资保险公司由于保障范围和额度优势,销售情况更理想。比如安联和美亚的多款100元人民币左右(保费)价位的全球旅游保险产品,销售量最大。”某互联网金融平台高管这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仅一成出境游客购买?
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自有统计数据的1998年的843万人次,到2014年破亿,增长10.8倍。
“据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仅有不到10%的出境游客会购买境外旅行险。”某财险公司人士这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业内人士将其中的原因归结为:国内客户认知不足和对于旅游责任险和旅游意外险区分不足,认为旅行社已经投保了旅游责任险,就无需再投保其他旅行险。
实际上,旅游责任险是国家强制规定旅行社一定要承保的保险,保障旅行社因疏忽或过失造成旅游者人身伤亡、财产损失而依法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但如果游客本人发生了意外事故则不在承保范围;旅游意外险则承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的游客人身伤害。旅游责任险并不能替代旅游意外险。
旅行险在保障范围上也会对客户的疾病进行甄别,类似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并不在保障范围内,“只能针对突发性的病症,所以境外旅行险并不能替代境外医疗这类健康险产品。”上述合资保险公司人士说。
此外,在投保范围上,保险公司也有限制,安联保险就不为前往目的地为“一些正在遭受联合国[微博]、欧盟、美国经济或贸易制裁的国家或地区”提供此类保险。
同时在境外旅行险的免赔条款当中,对于所从事行业,甚至被保险人接受整容手术及其它内、外科手术或药物过敏等条款上,也多设有免赔条款。
凡注有"浙江在线绍兴"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绍兴"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绍兴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绍兴",并保留"浙江在线绍兴"的电头。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短消息代码证:浙号[2006]00072-B011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之处,请联系管理员。凡标为原创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