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者:朱开云
受访者:郝铭鉴著名语言学家、编审
提笔忘字主观上是对汉字缺少敬畏感
青评论:“一个‘癞蛤蟆’难倒七成人”、“你认的字都还给老师了吗”……最近微博上的热点话题之一便是“汉字”,其源于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两档节目。这两档节目提出了一个非常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色的问题,就是“提笔忘字”,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郝铭鉴:这和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关,在长期打字的环境中,一个人对字的认识就很肤浅,记忆就很淡薄。现在很多人提笔忘字,一方面是因为科技发展,客观上提供了一个不需要写字的环境;另一方面,是主观上对汉字缺少敬畏感。在这样主客观的结合下,就出现了所谓的“汉字危机”,汉字能否继续传承下去,就成了问题。
所以,现在有这样一档节目,让每一个人反思一下:我对汉字的态度怎样?不仅仅是反思个人的态度,而且要反思整个社会的态度。汉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这是离开汉字所做不到的。将来我们民族的健康发展,同样是离不开汉字的,今天汉字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不得不深刻地反思。
青评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键盘时代对学习使用汉字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郝铭鉴:在键盘时代,汉字的学习和传承应该有新的形式,比如现在学校的语文教育,往往学习的是思想、情感、艺术鉴赏,没有真正从语言文字方面去学习,将来语言教育怎样去改进,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包括我们整个社会如何营造汉字的氛围,比如汉字的书法艺术,每个人都要以会写字、写好字为荣。
“一字师”的传统不能丢
青评论:我们在文字批评方面有哪些传统?今天我们的语言环境,离这些好的传统有多远?
郝铭鉴:现在可以说这一块是空白,一部作品出来,大家都有评论,而真正从文字角度进行评论、批评的不多,相反大家现在抱着体谅的态度,认为有错别字是无所谓的。但历史上我们不是这样的,比如写作的人有一个推敲的传统,写的过程中要字斟句酌,写好后,就像鲁迅先生说的,还要看几遍,反复思考,让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过去搞出版、搞新闻的人,有一种“善本”的传统,就是追求本子出来,将来要传之后世的,里面必须没有差错,但今天有几家出版社能够说出的书是“善本”呢?
过去古人有“一字师”的传统,你只要帮我改正一个字,我都要称你为老师的,但是现在,还有谁去挑出一个字的错?写作的人没有推敲的传统,出版的人没有“善本”的传统,社会批评中没有“一字师”的传统,这样的文化氛围,我觉得是让人担忧的,这必然会导致语言文字在传播过程中出现让人担忧的现象。
青评论: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使用电脑来完成书写的工作,而其中使用拼音打字又占了很大的比例。有专家认为,键盘打字造成了汉字的“符号化”、“拼音化”,汉字变得抽象,而不再像书写的汉字那样生动具体。
郝铭鉴:汉字首先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没有形就无法注音,也无法表意。首先让人看到的是它的字形,所以过去要对字形进行学习,准确掌握,现在不需要自己一笔笔写,电脑上输入拼音就能出来了。书写的能力会减弱,但会对现代人有另一个要求,就是辨别字形的能力要增强,比如输入一个拼音,出来同音字,你要用哪个字?这方面的能力要增强。但是现代人这方面的能力恰恰很薄弱,大量差错的出现,跟辨字的能力没有达到要求有关。所以我觉得下一阶段汉字不能停留在书写阶段,而是要提高到如何辨析的阶段。
青评论:有专家认为,在键盘时代,汉字的书写传统遭遇了空前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繁简之争已经变得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再复杂的字,只要知道它的音,就能把它敲出来,这些年陆续有人提出要恢复繁体字。您怎么看待这个背景下的繁简之争?
郝铭鉴:汉字发展到成熟后,简化就成了大趋势,如何让书写更加方便,当然也不是无限简化下去,还要保证书写的辨识度,所以在历史上就出现了求简的趋势。宋代、元代出现了大量的简体字。我们今天的简体字工作,其实就是历史的一种延续和继承,而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它是符合汉字发展的历史的。1967年公布简化字总表,总表里的简化字许多都是历史上已经有的,是对历史创造的一种继承。汉字简化是自身体系的要求。简化字在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提高中是功德无量的,它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迅速提高。
当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简化字,确实会有一些缺陷,我们今天要想办法弥补,而不是全面否定简化字,倒退到繁体字,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反而会对民族文化造成很大的伤害。
青评论:您怎么看待汉字书写的未来?郝铭鉴:我现在写字觉得电脑还是很聪明的,写得很草的它也能认识,将来可能会有更好的方法,这么一来,汉字书写的问题、提笔忘字的问题可能就更成为一个问题。所以你在语文学习阶段,就要把这个基础打好,我希望在小学阶段不用电脑,小孩子就让他认认真真写字,几年学的东西,一辈子都能记住,打下这样的基础,以后的语文学习就可以走上正路。(文/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