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做好工作,离不开各种建议、意见乃至批评和监督
67岁祝始兴向绍兴县平水镇平水街村村委会提了个建议:由村里出点资金,周围住户再自筹一部分,把村里一段60米左右的小路硬化一下,方便大家出行。不料,村干部否决了他的提议,理由是他不是该村村民,没有资格提这样的要求。对此祝始兴很不解,他认为自己一家就住在村里,即使是外人,也应该有提建议的权利。更何况他提建议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反映周边住户的呼声(晚报9月17日报道)。
“不是本村村民,无权提建议。”看似很坚持原则的一句话,其实多少包含了些许冷漠乃至歧视,所以祝始兴听了这样的“气话”,坚持要讨个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如法律人士所言,祝始兴虽然不是平水街村村民,但作为一个公民,即便没有法律规定,从道德、公序良俗的角度,在涉及公益方面的事情上也有批评、建议的权利。建议对的,可以采纳;不对的,也可以不采纳。
这句“挺伤人”的话,表面上看是个地域问题,因为将提建议的人分为“本村人”和“非本村人”,但说到底还是个身份问题——祝始兴是个已退休的普通老人,且只是居住在村里,连个村民身份都没有,可谓人微言轻。试想一下,如果是镇领导、县领导或更高级别的领导向村委会提个建议,即便他们不是本村人,村干部还会当面对他们说“不是本村人,无权提建议”吗?
当前城镇化建设提速、城乡统筹全面推进,村民和居民的身份已日趋淡化,很多村或居委会里,村民和居民都混住在一起,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标记符号很难区别,再用“本村人”“非本村人”以及“本地人”“外地人”来区别对待各种建议和意见,显得既不科学,又不合时宜。
为此,对待群众的建议,打破身份与地域的限制很有必要,“对事不对人”才是正道——各种建议,要看有无道理,是否可行;答复这些意见,更应该有虚怀若谷、兼容并包的态度。倘若因听到一点建议或批评就冷言以对,一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的样子,甚至认为提意见者为“多管闲事”“没事找事”,视之为“异类”或“刁民”,最终只会“寒”了人心。正如有位外来人员所言:“人为设置本地人、外地人的一些条条框框,更加重了人们之间的冷漠……”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做好工作,离不开各种建议、意见乃至批评和监督,面对不同的声音,更应该心存敬畏,认真对待。对一些合理化建议,无论是谁提的,都应该虚心接受;对一些有待商榷的建议或批评,也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允许别人说话。让所有人——无论是“本村人”和“非本村人”都心平气顺,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把事情真正办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