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杂志 · 第一卷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镜湖杂志 > 评论札记  正文
绍兴莲花落脚本创作琐谈
时间: 2014年01月23日 16:39 绍兴频道

 

  (三)

  我一向认为,只要故事好,不怕不出思想。

  同一题材或同一已经成型的故事,由于作者所持的立场、观点不同,完全可以提练、开掘出大相径庭的主题思想。

  例如,那一年胡兆海同志接受省曲艺协会的通知,全国曲艺会演即将举行,要他们准备节目。当时,他们找我们几个同志商量。我认为一个曲目成功与否,故事性强或有趣味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既然我们一时创作不出一个全新的故事,从现成的传统曲目中来取材也行。大家议到了两个题材:一是《娘家节诗》,二是一个关于“观灯笼”的传统赋子。有的同志主张改编“观灯笼”的赋子。我认为后者不是不可以改编,但两者相比之下,基础是前者好。当然,主题思想需要重新提炼。原《娘家节诗》主要叙述了一个旧中国的童养媳妇的痛苦生活。这个主题虽也有一定意义,但是对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观众来说,特别是对年轻观众来说,他们很难引起共鸣。我苦苦思索了好多天,有一天突然来了灵感:如果把“养媳妇”这条线完全砍掉,而从主人公翠姐姐贤惠的性格特征入手,刻划一个对公婆、对丈夫、对母亲十分孝敬的青年妇女形象,同时加强其与嫂嫂的对比,那么,不是就能反映出一个婆媳关系的主题吗!这样做,既是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婆媳关系的一种正确反映,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

  我把这个设想和胡兆海同志讲了,他马上表示赞同。我们又连忙去朝阳饭店会见省曲艺家协会的秘书长马来法和省文化厅艺术处的黄观凤同志(当时他们正来绍兴了解曲目准备情况)。

  跟他们谈了设想后,也立即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因为当时我在绍剧团工作,他们担心我的时间不能得到保证,特地向我们县文化局领导联系,要求局里支持。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初的设想完全正确。取材于《娘家节诗》的《回娘家》之所以在绍兴、余姚、慈溪、上虞和杭州、萧山一带为男女老少竞相学唱,主题思想重新提炼而具有现实意义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当然,胡兆海同志出色的演唱,罗萍同志成动的音乐设计,都是这个曲目之所以能家户喻晓的重要因素。

  总之,主题思想平庸甚至有害的现成故事或题材,如果艺术上有特色,只要我们肯化功夫,肯洒心血,是一定能够搞成一个既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又有较高的思想水平的作品的。

  (四)

  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有些文学作品,主题平庸,构思一般,但作者文笔颇具特色,语言生动、流畅,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作为地方曲艺的绍兴莲花落,其语言以通俗、生动、简炼、风趣、诙谐而取胜。它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绍兴莲花落的语言系绍兴方言,大量采用绍兴民间的口语、俚语。它源于民间日常用语,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方言土语,真正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具有审美价值的莲花落语言是经过作者、演员提炼、加工过的语言。即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炼话”。有些绍兴本地干部下工厂、农村作报告,讲得生动、风趣、诙谐,群众就称赞他“讲得真当好,象唱莲花落一样。”

  一些外地干部到绍兴来工作,一方面通过跟绍兴人交往学习绍兴话,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听莲花落来学习绍兴话。我碰到过好些外地来绍兴工作的同志,一旦晓得我跟曲艺演员有关系,就要求我帮助他们翻录莲花录音带,主要是为了学习绍兴语言。

  可以这么说:我们的莲花落作者和莲花落演员肩负着纯洁绍兴方言、提炼绍兴方言的历史使命。普通话中的许多语词源于各地方言,因而我们的绍兴莲花落的作者和演员们,也有责任为丰富祖国的语言宝库作出贡献。

  目前,绍兴莲花落爱好者所处的地域正在扩大。为了让更多的人听懂绍兴莲花落,太土太俗的语言要尽量避免使用。脚本发表,如果语言太土,读者更会有意见。其实,我们的绍兴话有许多来源于文言文,文言文的传播、使用地域本来是很广的,我们有条件使其既保持绍兴方言原有的特色,又能让更多的外地人听懂、看懂。我们应该让莲花落的语言成为艺术的绍兴话,我们的作者和演员有责任推动绍兴方言的发展和衍变。

  关于绍兴莲花落的语言问题,需要作专题研究。这里只能粗浅地提一些想法。

  (五)

  心理学上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创造想象;一个是再造想象。作者进行创作需要的是创造想象;作者宣读作品用以征求意见的时候,听取你的宣读的同志则需要“再造想象”。他们根据你的描述,在脑子里形成一幅幅的图象。

  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正确理解词与被标志物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如果这位听取宣读的同志曲解了你的宣读,“冬瓜缠到豆棚里”,那么他在参与讨论时,就会提出许多使你啼笑皆非的意见。假如这位同志的头脑里缺乏一定的生活表象或相应的舞台知识,那么你的描绘无论多么生动,他的脑际里也是无论如何形成不了相应的形象的,对你的作品必定要持否定态度。一些有经验的作者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把某个设想讲给有经验的演员听时,演员马上会产生共鸣。因为你设身处地的按舞台上的演出在讲,他即把你的描绘想象成舞台演出了。而同样一个已经得到有经验的演员认可的故事,你讲给一个缺乏舞台知识而又不懂装懂的人听,他就会认为你这个作品是很难表演的,会给你提出种种修改意见。碰到这种情况,作者自己如果没有主见,反而会把作品改坏。

  因此,我的意见是:一个脚本写成以后,征求意见是免不了的,但是,发表意见的同志的“再造想象”的水平如何?作为作者,心中一定要清楚。

作者: 骆 峰  编辑: 杨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