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绍兴频道 > 健康 > 心理健康 正文
  • 女子墓地捉鬼被吓病 网友:好奇害死猫
    sx.zjol.com.cn  2014年04月09日  绍兴频道

      常言说的好:好奇害死猫,人们还是不要过分好奇,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下载一个手机软件,就能探测出身边是否有鬼魂。23岁的小吴(化名)忍不住好奇尝试,在清明节陪家人扫墓时随手一扫,还真扫出了“三只鬼影”。小吴被这“撞到鬼”的软件吓得不轻,一连三天失眠、幻视、神情恍惚,不想接触人,最后不得不到医院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女子墓地捉鬼被吓病“捉鬼”软件触发心底恐惧

      小吴用的是一款叫“鬼魂探测器”的手机软件,软件下载使用人数众多,它如何能捕捉“鬼影”,原理是什么?为何引发小吴如此强烈的心理反应?记者昨天对此进行了探究。

      案例

      女子用手机在墓地搜出“三只鬼”

      上周三,汉口医院心理康复科主任胡红辉在门诊坐诊时,遇到年轻的求诊患者小吴。

      小吴在母亲的陪同下前来,神情恍惚,时常回头环视,眼中充满恐惧。小吴开始不愿说话,后与胡红辉单独交谈时,她问医生:“这世界上真有鬼吗?”

      原来,两周前,小吴和同事闲聊时得知这一款“捉鬼”软件,虽然胆子挺小,但还是忍不住好奇心尝试了,真的扫出了“鬼影”,吓得她不敢再碰。

      但上周末,小吴随父母扫墓时,又忍不住在墓地尝试,结果屏幕显示她身边有三只“鬼魂”,这彻底让小吴吓到了。当晚回家她就失眠,一闭上眼就觉得身边有东西。接连三天,她没睡好觉,不想上班,不想见人,很担心人身安全出现问题。

      诊断

      “捉鬼”软件触发心底恐惧

      胡红辉诊断发现,小吴已经出现了短暂性幻视,失眠、不安的反应已导致其出现心理障碍,属于恐怖症的表现。

      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胡红辉说,患者就是害怕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会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恐惧的对象很多:有特定动物,如狗、蛇、蜘蛛等;特定环境如广场、闭室、高处、飞行等;还有社交恐惧。

      每个人都有恐惧的对象,这很正常,有的人晕针晕血,其实也是恐怖症的一种轻微表现。只是有的人反应严重到无法控制,就需要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

      人的心理问题,都是有迹象可循的,胡红辉说:小吴害怕所谓的“鬼”,表明她内心一直深藏着此类恐惧,“捉鬼”软件只是一个按钮,将恐惧触发。

      对话

      5岁时父母曾讲“鬼故事”吓她

      胡红辉与小吴进行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交谈,初步了解到她内心恐惧的根源,其实来自于年幼时父母用“鬼故事”对她的恐吓。

      胡红辉:从科学上说,鬼魂是不存在的,那个软件更多是用来娱乐。

      小吴:我本来也是不太信的,但手机屏幕上真的出现了鬼的轮廓,还说它年龄有705岁,还有电磁频率。我在墓地还找到了三只,墓地不就是鬼多的地方吗?

      胡红辉:鬼是什么样,你怎么知道呢?

      小吴:我爸妈告诉我的。我很小的时候,姨婆死了,我看到她躺着,脸上白惨惨的,很吓人。妈妈说,人死了有鬼魂,它们会悬在空中,到处飘。我要是不乖,姨婆就会变成鬼来找我。

      事后,胡红辉和小吴的母亲交流得知,在小吴5岁的时候,母亲曾带她参加过姨婆的葬礼,当时入殓过程都让小吴看到了,“她有些胆小,所以她不听话时,我和她爸喜欢用鬼来吓她,一吓就乖了。”

      胡红辉说,手机软件营造的场景正好和小吴怕鬼心理合拍,并印证了她曾经半信半疑的想法。他提醒,父母在孩子建立认知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鬼故事、强权人物等吓唬孩子,很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这种影响搞不好就是一辈子。

      延伸

      “鬼魂探测器”游戏有心理暗示

      胡红辉表示,小吴属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加上清明时节、墓地等特殊环境强化,让她通过软件深信“鬼魂”。建议这样的人,不要好奇尝试鬼魂探测器、笔仙等游戏,因为这些都会以"心理暗示"的方式,给个体心理带来消极影响。

      心理暗示分积极和消极之分,鬼魂探测器营造出来的氛围,就给小吴不良的心理暗示,让她感觉身边处处都有鬼魂。赵本山、范伟的小品“卖拐”里,也是一个具备心理暗示内核的事例,没病的人也能被忽悠成瘸子;有的女子因为渴望怀孕,在自我心理暗示下,可能让身体出现各种有孕现象,称为“假孕”。

      胡红辉指出,容易受心理暗示的人,多属于较为内倾性格的人,他们不善于将内心袒露给他人,遇到事情多采取自我化解的方式,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另外,这些人普遍存在社交圈子较窄的问题,因此,遇到问题及时向家人、朋友倾诉,也是很有必要。

     
    7.6K
      来源: 武汉晚报  作者:  编辑: 筱应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33000080000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网站简介 | 网站律师 | 版权声明 | 广告刊登 | 网站制作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