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建萍
葛国庆老师的《若耶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共收文12篇、用图43张、以文带图,形象而又深刻地述论了越文化;下编有8篇论文、一篇附录、图81张,广博而深入地叙述了对宋六陵的研究。
上编以一种“广纳百川”的姿态,论述了越文化的诸多研究所得,有宁绍平原的海进海退研究、越国故都的探索、印山大墓墓主考证、越国水利遗址的考古;有对古典书籍记载的越巫鸡卜、“鼻饮”等越文化民俗的研究;还有以研究禹庙句喽碑、越国碑、秦会稽刻石等摩崖、刻石为基础,对当时的石刻情况进行复原,对当时的人情风貌进行了复原性的描述。
这样的编排以一种“广角镜头”的形式展现了作者的越文化知识,对越文化有一种如数家珍之感。
下编则以“一瓢饮”的专注来呈现宋六陵的研究细末。从遗物到石碑,从史迹到其变迁,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宋六陵的情况,及其历史地位和考古挖掘的意义。特别是作者在下编用81张图片来向世人展示宋六陵的迷人魅力,更有一种叙述得意犹未尽之感。这又犹如“聚焦镜头”一般,把一个点慢慢地扩大再扩大,让我们从一个点看到里面的细胞,再扩大看到质子、中子。这是一个越文化的“世外桃源”,让无数宋六陵的研究者、越文化的爱好者流连忘返。
字里行间,细细读来,可以感受到作者治学的严谨。文章中出现的一些比较有“内涵”的词语,作者都一一进行解释,并对其解释进行“引经据典”,找到考证的出处,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自我揣测便进行论述。比如对《百越族“鼻饮”刍议》中对“鼻饮”一词的解释就非常详细。上编的开篇前言中,作者就对越文化的“越”进行了定义解释,其后对于“越”字在每一个语境中所包含的意思仍然进行解释,每篇文章涉及到“越”这个地名的时候,作者都会在同时代的地方志中查探其所包含的意思以及地理特征。而对于一种观点的提出,作者的严谨性更为深刻体现,不仅查证现今已提出的论点及考证,而且对于自身提出的观点,一一列出论据,其观点的提出就如坐落在金字塔的塔顶一般,非常“稳”。
说起古越大地的历史,世人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勾践的越国。通过读葛老师的《若耶集》能读出古越的悠久历史。
通过考古资料的串联,我们对宁绍平原的史前文化有了一种全新的发现和收获。通过对越国故都的探究,我们认识了越国原来历史达1858年,从建立到灭亡共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到秦初,而不是我们了解到的只有勾践前后的越国。通过对宋六陵的研究,我们则详实地看到了南宋在越地所镌刻的历史足迹。
葛老师的这本《若耶集》,还从历史的高度、从理论的高度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越地民俗。从越巫鸡卜窥视到古越民族在人类演进历史中的先驱文明;从百越族“鼻饮”来刍议越地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演进的亲缘关系;从青藤、青藤书屋谈绍兴种植木莲的习俗,还有许多许多。而当读到这些习俗的时候,真有些迫不及待的感觉,比如读到“鼻饮”习俗的时候,刚看到这两个字,不明思议就是理解为“用鼻子喝水”,但是总觉得这样的理解很彷徨,真的是用鼻子饮水的习俗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习俗呢?所以就很迫切想了解这文章到底是怎么解释的。
在读该书的过程中,其实很多词都让我读得很吃力,但是也很简单。吃力是因为很多词对于我来说有些难以理解,比如说“鸡卜”,这个词隐含的意思可能让我能够理解,但是很难理解的是这一仪式是如何操作的,而我们通俗看到的是铜钱、贝壳类的一些占卜,对于用鸡这一动物如何来占卜却是很难理解;再比如说对于越族、越国、越地这三个名词,很难让我们有清楚的界限区分。而对于简单而论,葛老师对于我们不了解或不清楚的部分都做了很好的解释。比如对于三个“越”,葛老师在开篇前序就已经把这三个词解释了一番,这让我们在读文过程中便于理解,不至于混淆。文章中提到山名或地名,葛老师都给予了必要的解释,很多还给出了当时该地的地图。
读读《若耶集》这本书,对于希望了解和研究越文化的年轻人来说,显然都会感到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