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柯桥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了解到,今年1月至8月,柯桥区共有683对夫妻劳燕分飞。这其中,因为家庭暴力而离婚的夫妻有近70对,占到了离婚总数的一成。
透过一些案例,可以发现,家庭暴力的原因形形色色,但都给婚姻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生理以及心理伤害,以至婚姻最终破裂。希望我们的“盘点”给大家一点启迪,珍惜另一半,远离家庭暴力。
酒后就要打人,酒醒后道歉请求原谅
“我觉得很纳闷,婚前甜言蜜语的他,婚后怎么会对我拳脚相加?”
小琪是个80后,天生丽质,婚前追求者不少。当初是前夫阿江的兄弟先看上了小琪,对小琪展开了追求,但阴差阳错地,小琪最后和阿江走到了一起。
“我们恋爱谈了足足两年,他对我很好,出手也大方,只要我喜欢的东西,他都会省下钱来买给我。虽然听他的朋友说过,他脾气不太好,我也见识过他酒后生闷气,就摔自己的手机,但我还是与他结了婚。我绝对没有想到,婚后他会像对待手机那样对待我。”小琪说。
小琪告诉记者,结婚后阿江酗酒的本性暴露,有事没事就和兄弟出去喝酒,回来后就借着酒劲,对小琪又打又骂。第二天,看到小琪浑身上下的淤青,他也会心疼,还会死命道歉,求小琪原谅。
小琪说,每次阿江哭着求她原谅,她就心软了,心想他只是一时情绪不好。
但是,这样的道歉最终只是流于形式。喝酒、打人、道歉越来越频繁,小琪终于耗尽了对阿江的爱和信任,在今年7月与阿江离了婚。
据了解,在现实的生活中,像阿江这样借着酒劲,对妻子实施家庭暴力的男性,并不在少数。
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表示,这类家庭暴力的源头,在于当事人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寻求改变,最好是从培养一些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着手,比如健身、垂钓等。
家暴受害者也有男性
赌博、夜不归宿,这些本身就是离婚的导火线。与此同时,管束对方的此类行为易导致另一方不满,极易引发家庭暴力。这其中,不光有男性对女性实施家庭暴力,同样存在女性对丈夫实施暴力的现象。
阿彩和阿楠在2011年通过网络相识后,马上由热恋的情侣,变成了如胶似漆的夫妻。但在生下孩子7个月后,阿彩开始频繁地出入KTV和夜店。丈夫阿楠不放心老婆很晚还在外面玩,有的时候就对阿彩使用“连环夺命CALL”。
阿彩自然不喜欢老公的一个又一个电话,为了在朋友面前显示自己不怕老公,阿彩有时候就和朋友玩通宵。阿楠实在不放心,就到阿彩常常出入的场所去找她。找到了,也不给朋友好脸色,招呼不打一声,拉起她直接就走。阿彩觉得老公老土,不给大家面子,还闹得大家玩得不愉快,索性一巴掌扇过去。
开始,朋友看到还会劝劝和,后来也就习惯了看着阿楠被阿彩拳打脚踢的场面。最狠的一次,阿彩用自己的高跟鞋鞋跟做武器,但阿楠没有怎么还手,全身好几处都挂了彩。
阿楠说:“没有男人可以忍受自己的女人夜不归宿,我愿意半夜去找她,是因为爱她,忍受她的打骂,也是因为爱她。但她这样无休止地无情打骂我,毫不考虑我的感受,只能说明她已经不爱我了。”
今年刚刚过完年,阿楠就拉着阿彩来办理离婚。这一次,阿彩是很不情愿地被拉着来的,但也是最后一次被拉着了。
儿时的阴影成婚后的缺陷
如果说,以上的一些案例还有一些原因可循,那么,还有另外一部分家庭暴力的案例,似乎并没有特定的缘由。它们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年龄段、职业身份、性格特征的人身上,唯一的共性是,他们幼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也曾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小李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受过高等教育,有份稳定的工作,平时对妻子也是温柔体贴,呵护有加。但就是这样一位“好男人”,也有疯狂暴力的一面。
小李说:“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容易和妻子起争执。先是言语上的,有的时候说不过她,就会推她,甚至打她。”
今年8月刚刚离婚的小李,对自己打骂妻子的行为十分后悔。他表示,自己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小时候只要自己和父母意见不合或是做错事,就会被父母打骂,轻则被打屁股,重则被缝纫针扎手扎脚。由于从小在那样的环境中长大,打骂似乎成为了他面对亲人处理问题的本能。
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说: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不光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了阴影,还易导致孩子的婚姻出现裂痕,真的需要大家反思。出现这样的情况,实施家庭暴力的一方最好尽早求助心理辅导,放下过去,解开心结。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凡注有"浙江在线绍兴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绍兴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绍兴频道"的电头。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 12300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 短消息代码证:浙号[2006]00072-B011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之处,请联系管理员。凡标为原创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随意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