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1

绍兴渔民拉开“乌大网” 扦鱼哉!

发布时间:2022-02-17 15:21:30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培庚 通讯员 林

“下网”,上午七点半,随着高关兴的一声令下,八条捕鱼船穿透笼罩在湖面上的一层轻柔白雾,从四面八方迅速汇聚拢来,十几名渔夫合力将一张巨大的渔网缓缓地沉入水中。

WX20211117-075326@2x.png

跟渔网一起沉下的,还有满载而归的期待。大桶盆渔荡,即将迎来一年中的高光时刻。

高关兴是越城区东湖街道水产居的党委书记。水产居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一个集水产养殖、捕捞和销售于一体的专业渔村,现有养殖水面约2000亩,分为湘家荡、迪荡、大桶盘、沈母荡等八只鱼荡。每年初冬时节的冬捕活动,算是这儿的老手艺了。

WX20211117-075339@2x.png

冬捕,绍兴民间俗称“扦乌大网”。

乌大网是一种大型捕捞渔具,因制作过程中需将材料浸入猪(牛)血浆里进行搓揉染制,导致颜色由白变黑而得名。扦乌大网就是以这种渔具为生产手段的古老职业。不过现在,职业的属性已经退化,逐渐演变成每年辞旧迎新之际开展的大型捕捞活动和民俗表演项目。

WX20211117-075348@2x.png

绍兴是水乡,也是我国外荡养鱼即大水面渔业的发源地和主要基地。据史料记载,宋初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绍兴的外荡养鱼已经被列入田赋项下课征荡赋。这就意味着,宋代初年绍兴的外荡养鱼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在唐代甚至更早时候,绍兴人已经开始了外荡养鱼的历史,大型捕捞网具也在同期兴起。到了明洪武(1368—1398年)初,绍兴地区的荡、池、塘、溇养鱼水面皆入籍记征。

“原先渔民为了有个好收成,凌晨就要出发下网了。现在不一样了,冬捕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寄托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高关兴说。九点,准备工作就绪。在开阔而又平静的水面上,巨大的渔网完全张开,在湖底围成了一个圆,鱼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捕捞范围。

WX20211117-075358@2x.png

渔民们分工合作,开始拉网收鱼。

为了不过多地惊动鱼,收网的过程十分缓慢。每年,这样大规模的捕捞只开展一次。今年到底能收获多少斤鱼,渔民们心里也没有底,一切都是靠天吃饭。他们只是振臂拉网,口中喊着“嘿嘿嘿”的劳动号子,一拉一扯中透出疾劲,眼神放光。

一片寂静无声,湖面依旧风平浪静。

就在围观群众的耐性即将耗尽的时候,“哗”一声,鱼群出现了!

十点左右,不断有鱼跃出水面。随着渔网的越收越小,密密麻麻的鱼浮了上来,挣扎着在网中蹦跳。大的小的、白的黑的,彼此簇拥着、制约着,鱼尾和鳞片在初冬和煦的暖阳下熠熠闪光。它们的嘴一张一翕,似乎在寻找最后的生机,四处飞溅的白沫也让岸上的观众感同身受到这场较量的激烈程度。

渔网在收缩的过程中,难免会挂住水中的竹篱从而动弹不得,如果硬扯,渔网的破损将不可避免。这个时候,稳笃公,也就是负责赤膊下水检修竹篱的渔民就有了用武之地。

稳笃公一般身穿一件又长又厚的棉袄,船上还预备一大壶热酒。等时机差不多了,他们拿起酒壶,仰脖子咕嘟咕嘟地喝上一通,等酒力上来浑身一热,便迅速脱尽衣裤,屏住气一个猛扎潜入水底,手脚麻利地完成竹篱和渔网的检修与解结。运气好的话,还能顺手捞上来一尾活蹦乱跳的鱼。

“绍兴人习惯将有把握的事情,叫做`笃定'或者`稳笃定',因此,稳笃公的称号与他们潜水作业十拿九稳有关”,高关兴解释说:“稳笃公并非人人做得,他们首先要水性好,其次得身体健壮,耐得住寒冷,还需要洞察鱼情,身怀徒手捕鱼的绝技”。

WX20211117-075411@2x.png

捕鱼人继续收着网,硕大的鱼接二连三地跳出水面,展示着大自然给人类的丰厚馈赠。

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渔网被收到了网兜大小,在十来条渔船的团团围堵下,数不清的野生鱼在网里跳跃。

网外水花飞溅、网里鱼儿飞跃,围观群众见证着鱼跃湖面、水美鱼肥的场景,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喝彩。感受着丰收喜悦的渔民们大汗淋漓,憨憨地笑着,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他们中间,有发稀须长的老渔民,有两鬓微白的中年人,也有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跨越了年龄的阻碍,几代人做着同样的事。

WX20211117-075425@2x.png

沸腾的湖面又一次恢复了平静。即使偶尔有死里逃生的几尾鱼惊魂未定地泛起水花,已不在话下了。来来往往的人群看着湖面平坦宽阔的胸膛,便会兴致盎然地畅想着明年再来的热闹。

扦乌大网,是绍兴特有的水上“农耕文化”,也是水乡传统的捕鱼方式。它是生活,是传承,更是一种坚忍的毅力和一份匠心的坚守。

WX20211117-075434@2x.png

WX20211117-075446@2x.png


标签: 编辑: 孙良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