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广州、苏州、上海等地查出毒瓜子的消息,引起了很多消费者的“围观”。
据《天下财经》报道,苏州质监部门对从市场上随机抽样的炒瓜子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七种瓜子都检出铝含量。而同一时间,上海也曝出“染色瓜子”,所谓绿茶瓜子、红茶瓜子,根本与茶叶不沾边儿,而是用色素调水泡制的。
新年刚刚过完,很多人吃了瓜子。一想到有毒瓜子,感觉十二分的不爽。其实,不少女性“吃货”早就发觉瓜子的异样了:不知从何时起,一些瓜子的表面好像都“擦了爽身粉一样,滑滑的”,连超市里卖的一些品牌瓜子也不例外。只是一想到,这些产品从生产到进入消费者口中的每一道程序都要“过五关斩六将”,应该不会有多大问题,于是大伙也就放心大胆地嗑个不停了。想不到,监管部门又摆了一个“乌龙”,眼睁睁地看着商家用一纸合格标签挡住了消费者怀疑的目光,说轻一点是失职,说重一点是渎职。
据《扬子晚报》报道,本次检出有毒的瓜子也并不是苏州质监部门主动抽检查出的,是一名热心市民疑心瓜子的安全性,主动送检才被查出的;上海染色瓜子则源于某炒货店老板在微博“自曝”,媒体跟踪调查后才被曝光。
就像之前消费者普遍怀疑的那样,毒瓜子外表的那层粉质,的确含毒,源自不法商贩在制作炒瓜子时添加的明矾,而明矾中的铝被人体大量吸收后很难排出,会损害大脑及神经细胞。毒瓜子另一添加物则是工业用滑石粉,其中含有致癌物质。
依笔者愚见,发现毒瓜子之毒不是什么难事,高水准的精密仪器一启动,啥都明白了。倒是从外表一看就值得怀疑的毒瓜子,数年间行走江湖不翻船才是咄咄怪事!
毒瓜子验明正身为何这般难?想必,不少消费者心中有个谱。
食品安全事故频出,原因错综复杂,但监管部门显然难脱干系。让消费者心寒的是,每一次有毒食品的曝光,被“问责”或“引咎辞职”的监管者少之又少。“乌纱帽”难丢,监管力度当然上不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有毒食品,只有从法律上、制度上对监管者实施问责,才是治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