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1

城乡牵手三年,越城如何让孩子在家门口“越学越优”?

发布时间:2023-10-26 17:05:43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王佳 通讯员 陶敏

  教育,关乎发展大计。

  近年来,中央多个文件提出“扎实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

  自2020年起,绍兴越城便在深化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简称“教共体”)建设,通过城区或镇区优质学校与乡村或镇区学校结对形成办学共同体,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今年10月,越城被省教育厅办公室确定为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地区。

  城乡牵手三年来,不少喜人的变化在越城悄然发生:家门口的好学校愈发多了,不少农村学校办出了让城市羡慕的特色,家长焦虑和教育均衡之间,也在慢慢达成共识。原因何在?

  数字赋能,城乡教育“零”距离

  义务教育“乡村弱”问题如何解?也许一根网线就可以。

  绍兴市塔山小学和东湖街道郦家埭小学开展同步课堂

  在越城,城乡学生共享“一个课堂”,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来,越城探索构建新型教学空间,打开互联网教育“魔盒”,优化有限教育资源分配,将越来越多优质课堂精准送至农村。截止目前,当地共投入1420余万元完成乡村学校的同步课堂技术装备升级。

  “我们开创了‘双生一师’课堂模式,城市老师上课,农村老师协同,让城乡学生共学、共育、共成长。”越城区教体局教师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智慧平台,“同步课堂”架起了城乡课堂互动的桥梁,目前已有140名教师开展双师结对。2022至2023年,全区教共体学校共开展同步课堂教学1742节,受益学生达9万余人次。

  配置技术装备并不难,打造高效优质的远程教学活动才是重点。为了提供高质量的同步课堂,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小学授课教师傅樑芳和富盛镇中心小学教师蔡施淦携手,花了三天时间跑遍绍兴能源市场寻找教学素材。还多次线上探讨交流,打磨课堂细节,呈现了一堂别出心裁的“观察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两个班的孩子隔屏互动,学习的积极性比以前更高了。”上完课的傅樑芳老师很感慨。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小学和富盛镇中心小学开展同步课堂

  对于富盛镇中心小学而言,同步课堂的开展为该校科学老师们带去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触动了该校课堂教学的革新。经过多节次的同步课堂后,学生们明显喜欢上了这种同屏互动的教学形式,课堂也更加活跃,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欲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小学与富盛镇中心小学开展网络研修

  作为越城区首批参加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民生实事工程的学校之一,北海小学迎来互联网送教实践活动的第五个年头。在该校教研室的牵头下,学校老师们不断修正改进,让互联网课堂日趋成熟。“只有扎实地做好每一步,才能让同步课堂出成效。”学校教研室副主任徐惠兰老师介绍,两校老师会在课前充分考虑两校学生的学情,合作磨课,引导学生们在课堂上 “云互动、“云思考”,在课后还会进行教学“云研讨”,不断深耕实效。

  针对农村学校专职美术教师结构性短缺、城乡学校美术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去年,越城以绍兴市少儿艺术学校为实体依托,创新建成“青藤艺术互联网学校”系统,搭建“找课程”“约老师”“找好友”“看展览”“共活动”五个应用场景,同时建设课程资源库、艺术资源库,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去年9月,该应用被浙江省教育厅列入年度教育领域数字化创新项目试点,目前累计线上授课400余节,实现农村小学全覆盖,受益学生达4.5万人次。

  越城区青藤艺术互联网学校开展“双师一生”课堂教学

  城乡流动,乡村师资队伍更“硬核”

  想要均衡发展,就得“抬高底部”。在硬件配置日益完善的越城,通过师资流动,解决农村师资队伍薄弱的教育“短板”,成为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的关键之举。

  9月新学期伊始,越城区108名城区教师下沉到基层任教,同时,79名乡村教师也来到城区开启新工作。为释放教育新活力,越城积极推进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共体学校师资双向互动。此外,越城区还在农村学校设立了35个名师工作室,通过特级教师带动乡村教师,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速度”。

  北海小学教育集团蔡凌燕名师工作室成员举行“走进沥海”教学专场活动

  由浙江省特级教师吴淼峰领衔的名师工作室,设立在陶堰街道中心小学。成立两年半以来,吴淼峰不仅积极参与学校教研、点评等工作,还在校内开设一周四节语文公开课。“听吴老师讲课,每次都有新收获。”自开课以来,该校教师们纷纷化身粉丝“追更”,更有老师毛遂自荐上公开课,请吴淼峰提意见。

  在名师的助力下,陶堰街道中心小学的年轻教师们打开了教学新思路,教学水平快速提升,师资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加入工作室后,吴老师对我的备课形式、教学方法进行了针对性指导,学生们听课兴趣更高了。”去年,吴淼峰工作室的学员陶勤还成功评上了“教坛新秀”。

  有高质量的老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要让优秀教师留在农村学校,重点是为老师们搭建专业提升的平台。”越城区教体局教师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教师互派交流,正在成为当地夯实乡村教育基础、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和乡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

  袍江小学开展联席月活动,提升干部管理水平

  据悉,当地建立全域教共体教师交流制度,今年以来,已选派113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开展挂岗锻炼和任职交流,168名骨干教师进行为期3年的双向交流,组织420余名骨干教师开设示范课,6000余人次教师参加听、评课研修活动,极大促进了全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双向赋能,优质农村学校加速崛起

  随着“教共体”建设的推进,一大批原本分属城乡两地的师生实现共学,走出一条双向赋能的特色发展新路。

  塔山小学教育集团与东湖街道郦家埭小学建立教育共同体后,携手打造了“春波园”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童声童色”艺术基地、棒垒球实训基地等五育并举式的融合发展模式。在两所学校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学生们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

  沥海中心小学少先队员代表参与北海小学少先队代表大会

  短板弱项在农村,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在农村。如今,越城的农村学校,不再仅仅是被城市照顾、带动的弱者,而是具备自身优势、不可替代的发展主体,柯灵小学、袍江小学等一批优质学校加速崛起。

  “我们的户口不在斗门,但在了解了柯灵小学的办学情况之后,决定让孩子来斗门上学。”柯灵小学教育集团斗门校区学生家长王先生说,女儿通过参加科技节、艺术节等跨校区走学活动,享受到了全集团的优质教学资源。“像敬敷校区的科技特色、百盛校区的艺术特色、世纪校区的劳动特色,各校优势互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年过去,看着女儿快乐地学习生活,王先生也收获着满满的幸福。

  柯灵小学教共体开展科技课程走学活动

  眼下,好学校遍布越城百姓的“家门口”。不仅本地生源不断向农村学校“回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纷纷选择就近入学。

  叶女士是一名外来务工人员,一直在袍江马山工作,孩子在袍江小学教育集团豆姜校区学习了六年,随后进入马山中学完成初中学业,现如今在绍兴市第一中学就读。起先,她对这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些犹豫,但看到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们,还有许多从市区名校来交流的优秀教师,原本悬着的心,愈发踏实坚定。

  这些年,在教共体的带动之下,袍江小学教育集团豆姜校区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乡贤、面塑、书法、古筝、五子棋等特色课程纷纷普及。“自从三年级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书法特色班,孩子的整体素质提升得更快,还多次获得书法奖项。”叶女士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让家长满意,“小而优”的农村学校也能培养出大批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机制保障,激发教共体内生动力

  农村小规模学校要获得持续发展,仅凭外力还不够,根本上需激发其“内驱力”。

  因此,通过建立内部保障和奖励机制,提升整体办学质量尤为重要。早在2021年,越城便出台《越城区城乡教育共同体(教育集团)考核方案》文件,设置了教共体机制建设、常态化运行和发展成效等三大内容十项指标,通过全方位考核引领,实现一体管理全覆盖。

  教育共同体演进的背后,折射出农村学校急迫的发展需求。 “核心学校的支援工作力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共体建设的质量和效果,为此我们实行捆绑考核办法,教共体工作考核未达优秀的,相关学校不得参评学校年度考核一等奖。”越城区教体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动态化评估,跟踪评估面向农村学校的实施效果,并根据学校需求制定更为精准的考核内容,优化创新保障机制。

  “优质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形容词,而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向前动态发展的。随着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学校也将面临新的挑战。未来,越城的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之路会走向何方?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图片由越城区教体局提供)


标签: 编辑: 徐添城
Copyright © 1999-2016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